特稿:疫情加重民众经济负担 纾困成挑战

时间:2020-05-22 08:4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特稿

陈婧

广州白领蔡华(化名)去年刚领到位于市郊的新房钥匙,本打算今年出租,没想到一场疫情过后,租客纷纷打消了看房的念头。房子没租出去,房贷却不能不还,再加上在市区租房的费用,每月要花近1万元(人民币,下同,1995新元)在住房上。

更令蔡华焦虑的是,她所在的IT咨询公司由于业务受2019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从3月起全员减薪20%。扣除房贷和房租,每月所剩收入只够维持日常开销。这个原本不时光顾美容院和健身房的中产白领,一下子变成了勒紧裤腰带度日的房奴。

蔡华告诉《联合早报》,虽然搬到市郊的新房能省下房租,但每天要多花一个半小时通勤,担心因此影响工作。“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保住饭碗,不然连房子都供不起。”

中国央行上月公布的2019年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显示,房贷是中国家庭的主要债务压力。全国近六成家庭有债务,平均每户背负38万9000元房贷,占家庭总负债比重76%。像蔡华这样只有一套自住房的“刚需型”房贷群体面对较高债务风险,冠病疫情令风险进一步上升。

虽然手头还有一些积蓄,但蔡华估计几个月后情况再不好转,她就得退租市区单位,搬进自住房节省开支。她感叹:“经过这场疫情,周围同事都打算把闲置的房子卖掉,觉得还是手上有钱更安心。像我这样卖不了房的,甚至不敢做长远打算,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比起大城市的供房族,在农村有房有地的打工者,在疫情面前反而更有底气。47岁的陈师傅是北京东城区的送奶员。过去三个月由于无法复工,收入减少约1万2000元,相当于上大学的女儿一年的生活费。不过,他在四川老家有农地和房屋,妻子留在当地种菜,家里也没有债务压力。

如果疫情秋冬卷土重来,陈师傅选择回老家种菜。虽然家庭收入会因此减少,但他受访时说:“农村生活成本不高,有点积蓄,暂时还能承受得住。”

中国是全世界居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统计显示,2017年中国居民储蓄率为36.2%,同期经合组织(OECD)国家中居民储蓄率最高的瑞士仅为17.3%,美国更是只有6.95%。去年中国城镇家庭平均负债率为9.1%,也低于美国的12.1%。有分析认为,在各国政府大撒银弹纾困之际,中国仍按兵不动,正是因为国民家底较为殷实,能够暂时应对收入下降带来的冲击。

不过,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受访时指出,疫情带来的结构性冲击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手头的积蓄只能一时应急,如果长期行情不景气,家底再厚也会被掏空。到了不得不动用存款时,民众在消费上一定更小心谨慎,这样难以拉动经济增长,进一步导致收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瑞信中国上月底发表的调查报告也显示,中国家庭储蓄率近年来持续回落,零储蓄家庭占比已超过四分之一。如果一个月没有收入,近三成中国家庭将面临钱荒,“应急储蓄可备不时之需的时代或许已经一去不返。”

在北京一家游泳馆担任救生员的马骏(化名),正面对入不敷出的压力。由于游泳馆自疫情以来一直未获准开放,马骏过去三个多月没有任何收入,每月还要负担3000元的房租和生活开销,这是他进京务工20多年来从未遇到过的窘境。他曾试图申请失业救助和寻找新工作,但都没有成功。游泳馆重新开放,成了他最大的盼头。

这时,马骏开始后悔当年放弃了河南信阳老家土地的承包权。他说,如果农村有土地,就算没有工作,至少可以种菜养猪,吃饭不成问题。“实在找不到工作,只有回去商量着把地要回来,总得活下去。”

多管齐下才能精准纾困

从蔡华到陈师傅再到马骏,各行各业的中国民众都因为疫情而背负更沉重的经济包袱,但他们的困境又各不相同。如何面向不同群体精准纾困,是摆在决策层面前的一道难题。

王军指出,冠病疫情打击面积之大,范围之广,是此前的灾害难以比拟的,这也令官方纾困工作面对前所未有的考验。要通过多管齐下的措施,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纾困需求,这包括减免退税费、分发现金补贴和派发消费券等。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波受访时也认为,政府至今没有发放纾困补贴,不是因为没有需求,而是面对技术阻碍。他说,中国不像美国那样人人有社保,通过地方政府层层下发又可能被截流,可能要采取不同方式落实,例如城市人口直接通过社保领取补助,农村则通过扶贫帮困基金发放现金。

中共决策层上月首次提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和保市场主体等“六保”,强调要以底线思维应对疫情长期冲击。今天全国人大会议开幕式上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预计将披露纾困政策的力度和方向。

王军估计纾困配套规模至少要达到3万亿元,才能有效减轻民众负担,推动内需增长。他举例说,虽然各地都在发放消费券,但地方政府财力有限,难以形成气候。“如果能以抗疫特别国债为支撑,让人人都能领到消费券,才有望真正带动内需,还能有针对性地扶持受疫情影响行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对蔡华而言,发现金和消费券,都不如调低房贷利率实际。虽然不少银行在疫情期间出台特殊政策,允许客户延后三个月缴纳房贷,但蔡华认为这是杯水车薪,“只有减免利息,每月到手的钱才会变多,让人真正喘一口气。”

陈波认为,房贷族并不在优先纾困对象之列。他说:“这个群体面对的困境,相当于企业出现流动性问题,但毕竟还有资产在,短期内没有资不抵债风险。相比之下,低收入人群的问题更紧迫,国家可能把更多纾困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房贷家庭的包袱,更应由商业银行与和客户协商分担。”

(孟丹丹 支援报道)

赞一下
(22)
78.6%
赞一下
(6)
21.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