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会2020
杨丹旭
北京特派员
相比平时出席发布会时争先恐后抢座位、占机位的疯狂,各境内境外媒体人员昨天都难得地谦让。心照不宣的是,谁都怕先做完检测被隔离,失去难得的拍摄机会。
“您就让他们下车吧,出了问题我来负责。”
境外媒体采访中国两会(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年会)的首日,犹如过五关斩六将,通过核酸检测、经历新闻中心安检、完成发布会采访,最后却在结束一天活动时遇上了点麻烦。
大会工作人员对防疫要求的执着,让记者们差点被困在巴士上无法脱身,幸亏有随行的新闻官再三协调。
因冠病疫情推迟两个多月的两会今天拉开序幕,昨天的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成为媒体在疫情下近距离报道“封闭式”两会的初体验。官方如何采取滴水不漏的防疫措施,阻隔病毒入侵,同时让会议尽量有开放的空间,令人好奇。
昨早6时,受邀出席政协新闻发布会的近30名境外记者前往北京钓鱼台大酒店,接受核酸检测。这是疫情下采访两会的基本流程,即便是到同代表、委员完全没有接触的发布会分会场梅地亚中心,都得先过这一关。
两名防疫人员在记者抵达前,就已全副武装准备就绪。相比平时出席发布会时争先恐后抢座位、占机位的疯狂,昨天大家都难得地谦让。心照不宣的是,谁都怕先做完检测被隔离,失去难得的拍摄机会。
现场工作人员没有太多限制媒体,对拍摄需求给予充分空间,只有个别的人在太靠近检测点时,被防疫人员要求退后。
这也是《联合早报》记者首次接受核酸检测。正式检测前,防疫人员仔细核对姓名、测量体温,简单介绍说,这次做的叫“咽拭子核酸检测”,检测中如有不适,可以侧脸咳嗽。
记者想下楼找咖啡 电梯外被耐心劝返
随着检疫人员一声“啊”,记者努力张嘴发出“啊”声,检测棒深入咽喉,在喉咙的左右两侧分别刮了几下,除了连续作呕三次,不到一分钟的检测没有太不舒服。一名同行事后说,防疫人员看她难受的样子,同情地说:“没办法,你被分配了今天的工作。”
所有记者在检测后,都被安排在酒店隔离。不过,酒店房间的门没有贴封条,顶不住睡意的记者半途下楼找咖啡,守在电梯口的工作人员只是耐心劝返,让我将就喝点客房里的三合一咖啡。
六小时的等待说不忐忑是假的。会不会被测出“阳性”?如果是中标,岂不是会连累和我一起做检测的同行?这些问题无数次在脑海中闪过。难怪有同行早前已去医院检测,确保参加两会报道万无一失。
下午2时许,顺利通过核酸检测的记者们在统一安排下坐巴士前往梅地亚中心。因为防疫考虑,今年两会的发布会显著减少,仅剩的几场也以视频连线形式举行,记者只能在分会场远程提问。
重要发布会现场 三大屏幕取代讲台
梅地亚中心往年也会在两会期间举办一些重要发布会,例如外交部长记者会。与过去相比,今年的发布厅不再人山人海,会场只有约80张记者席,座椅都间隔一米。会场前方不再是讲台,取而代之的是三个大屏幕。
疫情下两会的首场发布会,发言人没有回避疫情信息发布透明度、中国抗疫外交等敏感问题,只不过隔着屏幕,中国官员和媒体的距离远远超过了疫情期间的“安全距离”,自然也少了媒体在发布会后随机喊问题,或簇拥而上围住发言人的火爆场面。
一天下来都算顺利,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采访活动结束前竟然发生波折。载着境外记者的巴士司机在返回酒店后,因为各自坚持的防疫要求,和酒店保安在能不能让记者下车的事情上僵持不下。
同行的新闻官无奈之下,很“英勇”地央求司机,让赶着发稿的记者尽快下车,如果出了问题他会负责。可对工作极其认真的司机依然坚持,他的车只能在开进属于“安全区”的酒店范围才能开门。
僵持半个多小时,大家下车时已接近5时30分,新闻官再三道歉说:“我们一定会向主管部门反映。”
中国在疫情下召开这场5000多人聚集的政治集会,看得出官方谨慎至极,要确保会议万无一失。第一天的安排有摩擦,也有协调失误,甚至有一些令人费解的形式主义,但为了这场会议,难以想象有多少像防疫人员、巴士司机、酒店保安或是新闻官这样的中国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做好细致的配角。
看着他们竭尽全力要让防疫、开会和媒体报道都不耽误,明明着急发稿的记者,也变得不好意思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