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冠病疫情下 充满未知的两会

时间:2020-05-13 07:2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早点

海腔新调

“今年能上会吗?”北京的媒体同行最近私下里都在相互打听。

“上会”是中国媒体圈子里的行话,每年的全国“两会”(人大、政协会议)期间,能申请到采访证,到两会现场报道的记者被称为“上会记者”。

因为冠病疫情推迟召开的全国两会下周将拉开序幕。但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今年的两会开多久、以什么形式召开,一直都没有揭晓,早前报了名的记者能否“上会”也还是未知数。

什么时候能领记者证?能不能去大会的开幕现场?还有没有机会堵访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要不要提前做好核酸检测,进出会场提供检测证明?眼看日子一天天临近,一连串的问题没有答案,媒体同行心里都忐忑不安。

前几天,微信公众号“传媒茶话会”披露了一些小道消息。官方没有证实,但也没有否认,有同行就猜测:“既然没有被屏蔽,大概是真的吧。”

据这个公众号的消息,今年两会的记者名额会从往年的3000人左右大幅削减至几百人;只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家中国官媒的记者,才能进入人民大会堂,而且现场面对面采访会受到严格控制。

“传媒茶话会”也打探到,两会会期将从以往约14天缩短至八天。发布会数量会明显减少,政协和人大会议开幕前会按照惯例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磅的外交部长记者会,以及标志两会收官的总理记者会将按计划进行。除此之外,不会有其他发布会。此外,发布会将以视频形式举行,两会期间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道的采访,也都由官媒视频直播。

疫情期间举行的两会得有特殊安排不难理解。5000多名委员和代表聚集北京,这可能是冠病疫情后,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聚会。近期吉林省舒兰市、湖北省武汉市又暴发聚集性疫情,再度拉响防疫警报,保障会议安全肯定是重中之重。疫情期间压缩两会会期,削减发布会场次,也能节省不少会议开支;会期缩短肯定也会减少对北京市民的干扰,对于疫后刚刚恢复不久的北京社会生活,也是一件好事。

不过,如果真如小道消息所传,今年的两会是“全封闭、云报道”,对于希望亲临现场的媒体记者而言,可就不是什么好消息了。报道少了吸引眼球的花絮不说,透过“云端”观察到的中国政治,肯定也会少了一些层次感。

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被外国媒体形容为年度“政治大戏”。中国特殊的政治环境下,这个类似于国会的参政议政场合,观点的对立和思想的碰撞相对少见,展现团结和看齐的主旋律合唱声通常较为响亮。中共十八大后,两会会风改变,政治纪律趋严,委员和代表们的言论立场都变得中规中矩,连穿着打扮都没有以前有看头。

但这个一年一度的场合,仍然是近距离观察中国政治的重要窗口。除了从备受瞩目的政府工作报告分析政策走向,在各种发布会上解读官方思路,跑了很多年两会的资深记者会告诉你,在开幕式上听报告时要观察主席台,因为很少有机会能亲眼看到中国领导人彼此之间的互动;两会的地方代表团开放活动,也是罕有的能观察各地党政“一把手”个性特质、行事作风的机会。

记者们还能在两会上疯狂围堵与会的官二代、明星、企业家,看他们如何即兴发挥,应对出其不意的问题。即便委员和代表们的着装平淡无奇、言论不再活跃,这都是折射中国政治环境变化的细节。这些都得靠亲临两会现场,近距离观察、同参会者互动,才能观察和体会到,这也难怪两会临近,媒体同行都在焦虑能不能上会。

距离两会揭幕不足10天,今年的两会要怎么跑,资深的媒体同行都摇摇头说“不确定”。从疫情发生导致两会被迫推迟,到两会时间公布后,会期长短、会议形式至今没有定论,今年的两会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种未知感。

这种未知感其实也笼罩着当下的中国。冠病疫情会不会反弹,经历疫情的中国能不能建立更好的公共卫生防御体系?中国经济能否顺利重启,今年能不能实现全面小康、完成脱贫攻坚?中国现在因为疫情,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国际局势将如何影响中国?中国要如何应对这些未知,在迷雾中找出一条清晰的前行道路,这场在未知氛围中召开的疫后两会,希望会给出一部分的答案。

赞一下
(63)
88.7%
赞一下
(8)
11.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