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车龙重返北京商业区的马路,象征着中国经济引擎的重新启动。但由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后续影响难以估量,中国政府预计将出台措施刺激经济。(路透社)
●冠病19疫情
特稿 陈婧
受访专家和学者认为,中国至今还未宣布振兴配套,既说明中国经济体的韧性,也体现中央对于大规模刺激措施的谨慎态度,预计配套内容最早在下周人大常委会中披露。
美国利率在两周内降至历史最低;日本向每位国民派发10万日元(1323新元);德国推出史无前例的8000亿欧元(1.2万亿新元)援助配套……面对2019冠状病毒疫情带来的衰退危机,各国政府都倾囊而出保经济——除了率先暴发疫情的中国。
作为最早遭受疫情打击的国家,中国从2月初就陆续出台援助措施,包括扩大地方专项债额度、给予企业税务和融资援助,面向居民发放消费券等。但随着疫情全球扩散,这些小修小补已经堵不上世界贸易萎缩造成的巨大缺口。中共决策层一个月前提出要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并发行特别国债,令外界对即将推出的大规模刺激措施充满期待,但传说中的一揽子配套至今仍“只闻楼梯响”。
受访专家和学者认为,中国至今还未宣布振兴配套,既说明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韧性让政府尚有回旋余地,也体现中央对于刺激力度和施政方向慎之又慎,力求精准到位。再加上财政赤字率和特别国债可能需要立法批准,预计配套内容最早在下周全国人大常委会开会时披露。
华侨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谢栋铭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目前出炉的措施主要还是针对早期受停工停产影响的供应端,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则为需求端提供了一定缓冲。
他也观察到,疫情暴发以来多国中央银行都通过窗口指导的方式引导商业银行发贷,美国联邦储备局甚至直接向企业提供贷款,“这类集中统筹本来就是中国擅长的领域,操作起来不必像其他政府一样大费周章。”
除了采取更温和的货币政策,中国也还没像多数发达经济体一样向国民大派红包,这让它的财政开支远小于其他国家。
数据平台Statista的统计显示,20国集团(G20)成员中救市力度最大的日本,刺激配套金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高达20%,排名第二的美国为11%,中国仅为2.5%,排在第12位。
出口订单取消下月料最艰难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波受访时说,中国居民储蓄率高于欧美国家,抗打击能力较强,但因疫情而面对生计困难的家庭仍不在少数,相信派钱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不像美国那样可以直接通过社会安全号码把钱发给个人,通过地方政府层层下发又可能被截流。要派多少钱,应该怎么派,相信中央还在讨论。”
不过,随着疫情影响持续扩大,留给中国决策层的时间也所剩无几。谢栋铭预计,随着各国订单取消,出口企业将在下个月迎来最艰难的时期。如果企业撑不过下来一个月,大规模倒闭和失业潮将为社会带来极大不稳定。中共政治局上周五(17日)召开会议,首次以“保底思维”提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等“六保”,显示高层已意识到出台宏观刺激政策的迫切。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本星期日(26日)起一连四天召开会议,料将决定已延期多时的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年会)召开日期。陈波认为,财政赤字率和特别国债规模等重要课题将在会上讨论。
“刺激配套内容涉及政府预算,可能要走立法程序后才能推出。因此,下周的人大常委会是宣布配套的一个时机。”
刺激配套能否避开“大水漫灌”?
各界翘首以盼的经济刺激配套,毋庸置疑是万亿元(人民币,下同,1万亿元人民币约为2000亿新元)级别。舆论关心的是,它会不会像2008年的“4万亿计划”一样,再次加剧产能过剩和资金杠杆化风险。
陈波指出,12年前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其实只面对需求端冲击,中央给的4万亿元加上地方政府杠杆的10万亿元,属于过度刺激。但如今供需两头受阻,挑战远比当时更严峻和复杂,地方杠杆能力也下降。即便中央加大拨款力度,也不太可能出现“4万亿”效应。
他说:“有了前车之鉴,政府一定会极力避免大水漫灌,做到精准刺激。如果对标美国,以GDP的10%衡量,这轮刺激规模应该有8万亿元,其中至少6万亿元来自中央。”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撰文预估,本轮刺激配套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其中包括1.5万亿元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有望达到3.5至4万亿元,重点用于支持5G技术等新基础设施投资。
谢栋铭分析,央行上周的“不对称降息”操作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即中央不会再为楼市松绑,依赖房地产带动经济复苏。“上周政治局会议还在强调‘房住不炒’,说明中央一直警惕当年放宽楼市限制带来的副作用。中国目前还无需向西方国家那样不惜一切代价保经济,可以留一些弹药给更需要的时候。”
但他也指出,由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后续影响难以估量,不排除中国此后还会加码刺激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