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波预计,西安、成都和长沙等中西部省会城市,以及宁波、苏州和无锡等东南沿海城市,可能通过降低落户门槛,吸纳更多中低层劳动力为城市居民,拉动住房和消费需求。
陈婧 报道
长期为人诟病的户籍制度,今年可能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并由此推动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扩大国内需求并刺激下行经济。分析认为,多个中西部与沿海城市年内将降低落户门槛,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揭开序幕。
中国国务院上周四(9日)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这五大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同一天,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文件,要求各地今年实现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目标,以打破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壁垒,这被视为落实《意见》改革方针的首份文件。
发改委文件指出,今年将督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除个别超大城市外,推动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农民工等重点人群落户限制,鼓励有条件的“Ⅰ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上月公布的2018年城市人口数据显示,全国现有六个常住人口多于1000万的超大城市,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和重庆;另有15个介于500万至1000万的特大城市,如西安、杭州和武汉;以及29个介于300万至500万的Ⅰ型大城市,如苏州和济南。根据发改委要求,即便六个超大城市按兵不动,今年也有44个大型城市将放宽落户限制。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波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预计,西安、成都和长沙等中西部省会城市,以及宁波、苏州和无锡等东南沿海二三线城市,可能通过降低落户门槛,吸纳更多中低层劳动力为城市居民,拉动当地住房和消费需求。随着农村人口在城市落户,农村土地转让也变得更容易,为土地市场化创造条件。
陈波指出,《意见》提及的五大生产要素中,土地和劳动力的市场化程度最为滞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这两个要素又息息相关,要让农村土地自由流动,得先让不需要耕地的农民工在城市落户。“如果这些人在城市没有户头,在农村又失去土地,很可能变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反之,一旦他们获取城市户口,既能带动房地产和服务需求,又能释放闲置的农村土地资源。”
“50年一次大机遇”
事实上,发改委去年就已经提出,为大中城市落户限制“松绑”,但陈波预计今年的严峻经济局势,将促使各地更大刀阔斧推动改革。他归纳,中国过去几次重要经济改革,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是在经济压力倒逼下做出的大胆决策,今年也是这样一个改革契机。
财经评论员叶檀昨天也撰文预测,本轮改革将成为中国“50年一次大机遇”,带动大量人口向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流动,形成新的大城市群,并解决一线城市的土地稀缺问题。
叶檀以上海为例指出,受耕地配额限制,上海城市建设用地五年前就已触及“天花板”,但至今仍保留逾19万公顷耕地。如果上海能通过土地交易机制,向江苏等周边省市购买耕地,就能释放更多土地用于城市建设。
不过,土地资源面对比劳动力更高的市场化门槛。陈波分析,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使用权归农民,到时谁能卖、谁能买、交易的是什么权利,这些问题都有待厘清,且涉及诸多利益群体。“要啃动这块硬骨头,需要很大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