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19疫情
自从3月中旬疫情在欧美国家蔓延以来,实体商店关门潮也殃及来自中国的生产商和供货商。中国外贸前三强省份广东、江苏以及浙江都曝出中小企业出现倒闭、裁员等危机。
孟丹丹 北京报道
“目前我们出口的只有口罩、防护服,其他海外订单全都没了,”安徽省一家外贸企业总经理胡海波在电话中难掩无奈:“国内产能上来了,国外消费却没有了。”
自从3月中旬冠病疫情在欧美国家肆虐蔓延以来,实体商店的关门潮也殃及来自中国的生产商和供货商。在欧美市场耕耘了20多年服装和箱包生意的胡海波,没想到他组织了生产,正准备按订单发货时,接连收到意大利和西班牙客户要求暂停发货甚至取消订单的电邮。
“服装、箱包好不容易生产出来,却没法发货。”他声音嘶哑地诉说从找订单、开工难,再到无订单的辛苦与无奈:“客户卖不出货,就不会有新订单,不知道那边疫情何时能过去。”
今年1月底以来冠病疫情暴发后,中国经济几近停摆,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众多行业的中小企业,遭遇史无前例的冲击。3月中旬,中国疫情得到控制,愈发严峻的海外疫情又让刚刚喘过气的外贸企业再陷困境。
胡海波说,作为传统的服装箱包出口企业,公司已快速转向出口口罩等防疫用品进行自救,但目前“出口额仍是零敲碎打,聊胜于无”。事实上,自3月以来,中国外贸前三强省份广东、江苏以及浙江都曝出中小企业出现倒闭、裁员等生存危机。
最新失业数据尚未公开披露,但从今年前两个月统计数据来看,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6.2%,为近五年来最高,新增就业人数累计同比下降37.9%。虽然现在复工复产持续推进,考虑到外贸带动的庞大就业人口,三四月份的失业率仍难以乐观。
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今年2月初曾对995家中小企业调研后警示,六成多企业靠账上现金余额只能存活两个月,八成以上企业最多维持三个月,只有不到一成的企业能坚持半年以上。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态势,中国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先后出台包括暂缓税收,减免社保、税费、房租,以及财政贴息免息贷款等措施来救助中小企业。3月3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推出纾困中小企业融资难等一揽子救助措施。
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以及大企业不可或缺的产业配套链条,决策层要通过救助中小企业来保住全国就业与产业链。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小川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能轻易让他们停工。他说,中国较早走出疫情,要抓住全球产业链重组的机会,抢占先机,做好准备,疫情后才能分得较大蛋糕。
纾困政策能起多大作用?
至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救助措施能否起到预期作用,作为一家中型外贸企业,胡海波说,目前唯一能享受到的优惠政策仅有员工社保减免,而社保只占员工成本三成,“三十多名员工的工资是大头,要企业自己扛;减税降费,如果没有订单,没有营业额等于没任何意义;银行贷款虽可延期,利息仍分文不少。”
尽管入不敷出,但外贸企业属轻资产运作,运营成本相对较少,公司还能继续“吃老本,再挺两三个月”,而与其合作的六家中小工厂,胡海波预计,如果5月份仍没有新订单或得不到有效救助,“很快就会大批裁员,甚至垮掉”。
罗莎(化名)是北京一家服装设计与制作的小微企业业主,她直言,两天前被迫辞退六名员工,只留下两名。
她无奈解释:“2月开始就没有任何收入,每月还要交七八万元(人民币,约1万5000新元)的办公室租金,我也知道员工要还房贷、要养家,可是靠我自己实在撑不下去啊。”
现金流和员工工资是几乎所有受访企业面临的最大压力。不少企业表示,单靠目前的优惠措施,稳住员工就业岗位实在有心无力。从企业角度说,减税降幅的扶持措施还不够,参考世界上一些同样遭遇重创国家直接派钱的做法,中小企业者一致呼吁,中国政府应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帮助业界应对这场前所未见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