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中国地方政府为防控冠病疫情肆虐,纷纷推出小程序并要求民众扫码出入公共场所,加大采集民众活动行踪的力度,以遏制病毒在社区蔓延,但也引发民众对个人隐私外泄的担忧。
受访专家则认为民众应就此对政府问责,确保官方大范围采用的措施能有效开展“追踪接触者”的工作,避免仅让小程序开发商从中获取大量流量图利,结果不但达不到防控疾病的效果,还渔翁得利。
冠病疫情重灾区武汉、杭州等至少15个省和市最近宣布采取大数据措施,覆盖逾3.58亿人。据当地媒体报道,民众进出办公楼、商场、住宅小区、轨道系统时,会被要求用手机扫码并被记录行踪,此外也需填表申报旅行史、体温等个人资料。
有些地区则指示民众利用微信、支付宝等应用的新功能,在上面填写问卷后取得特定颜色的二维码,以备通关时出示。关卡人员再根据二维码的颜色决定是否隔离通关者或放行。
重庆推出“渝康码”采集民众出行数据
重庆2月19日就宣布推出采集民众出行数据的小程序“渝康码”,以便第一时间发现确诊、疑似病例接触者,提高防控效率。
重庆大数据发展局副局长景根元在当天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渝康码”由腾讯、阿里巴巴等免费开发。重庆市民、来渝返渝者等同日起可通过微信、支付宝等应用申请和使用“渝康码”。
景根元说,重庆目前处于人员返程、企业复工的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排查中出现多次采集、多头采集、数据格式不统一等问题,给基层工作人员增加负担,也给民众安全出行带来不便。“渝康码”能重点解决社区和复工复产人员管控问题。
“渝康码”从2月22日起推广部署,覆盖重庆全市范围内住宅小区、办公楼宇、企业、医院、高校、长途交通站、路网检测点等。
对于“渝康码”的使用,景根元说,民众进出以上场所时在手机上出示“渝康码”,由场所数据采集人员扫一扫,把体温测量结果输入“渝康码”,民众在该小程序上确认结果即可。
“比如我在超市门口扫一扫,我就知道你什么时候进去的,进去以后你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同时接触的人群有哪些,第一时间就可以发现确诊和疑似病例的接触者,这样更快提高预防和应急效果。”
“渝康码”使用率有限
不过,虽然这个应用已推广约一周,受访重庆民众声称在公共场所并未被要求出示“渝康码”,使用率有限。官方宣布后第一时间就下载“渝康码”的重庆市民向光祥,目前还暂无机会使用。
目前仍在家办公的向光祥告诉《联合早报》记者,到小区出入口取快递时,保安会为居民测温并做纸质记录,但未看到“渝康码”的使用。
重庆市协和心理顾问事务所所长谭刚强受访时也表示,近日在重庆无论是乘出租车,还是进出小区、写字楼、医院等,都未见“渝康码”被强制推行。
一名不愿具名的新加坡人则透露,她2月24日飞抵重庆江北机场时,所有乘客下机随即被要求出示“渝康码”。多数乘客是一脸困惑聚集一角落,掏出手机现场办理,向机场人员出示后才被放行到海关。不过,回到住处后,小区保安为她测温并记录在簿子上,并未要求她出示“渝康码”。
疫情个人信息外泄隐忧
中国各地目前遍布监控设备,其中包括摄像头、人脸识别、手机数据追踪等,扫码采集民众行踪,这个做法也引发部分舆论质疑。
属于40岁以下族群的向光祥坦言,四五十岁以上的中国人普遍不会在意个人资料外泄,年轻一代却会比较在意。
他坦言:“我肯定知道信息给出去不安全,但还是需要这么做,因为需要尽到作为公民的义务。但我心里也会有担忧,因为这个数据肯定不是百分百安全。”
他认为,“中国目前处于发展阶段,还没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大家的权责意识还没那么强,法律、执行方面也还有一些漏洞。”
也有受访者表示,数据保护在中国仍非常薄弱,但希望当局能善加利用这些数据防控疫情。
谭刚强向《联合早报》分析,大数据虽能加强社会的效度管理,但也让每个人的隐私安全受到彻底威胁,当数据流失到犯罪分子手里时,当事人面对风险尤大。“每天骚扰电话那么多,精准针对老年人的诈骗那么多,都与这些数据的管控不严有密切关系。”
他强调,大数据的核心是带来服务和公共安全。“如果服务不便捷,安全反而受到损害,人人都可能恐慌并自觉地弃用。”
据《人民日报》报道,云南全省全部公共场所2月12日起均实行扫码入出制度,同样引起民众对信息隐私会被泄露的担忧。云南公安厅大数据专家组组长刘跃文同日回应安抚民众,称此次采集的信息只用于疫情防控工作,疫情结束后数据将会被销毁,不留作任何用途,公民隐私也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刘跃文并介绍,云南的扫码行动仅采集手机号,未采集姓名、身份证等。“这次所采集的信息,都是由专业团队统一严格管理,专人专用,只用于疫情防控工作,任何人在没有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允许下,一条数据也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