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 林展霆
天津报道
于家堡和响螺湾商务区位于中国直辖市之一的天津,10多年前开发时被寄予成为‘中国曼哈顿’的厚望。如今这里曼哈顿式天际线巍然屹立,曼哈顿式高端企业和人才却未纷至沓来,沦为舆论眼里中国又一座实际发展跟不上宏图愿景的‘鬼城’。于家堡和响螺湾一直难以摆脱困局,是近两年天津经济遭遇滑铁卢的缩影,中国经济近年下行压力加大,也进一步提高其翻身战的难度。在天津新旧经济发展动能转换之际,这个经历了诸多挫折和嘲讽的商区,为其他地方的发展提供了前车之鉴,也正在努力寻找一条转型再出发的路径。
“这里就是没人,有点像咱们家养了孩子,但孩子没出息一样……又或者说,这孩子像是在厌学期、逆反期一样。”在天津驾了10多年出租车的吴师傅,载着记者穿梭天津滨海新区的于家堡和响螺湾区,如此形容眼前钢筋水泥的风景线。
吴师傅的语气流露一股失落感,而这股情绪似乎也笼罩着我们眼前的一景一物。这里矗立多栋设计前卫的商务大楼,傍晚却不见下班人潮;入夜,马路和人行道灯火通明,许多角落却鸦雀无声;深夜,大楼外墙装置闪烁色彩缤纷的灯光,映照出前方行人广场的空荡与寂寥。
在网上搜索“于家堡”或“响螺湾”,肯定会搜出“鬼城”“空城”这两个词汇。说这里气氛阴森或空无一人也不尽然,但其客观发展成果确实不如预期。
于家堡和响螺湾是天津国家级新区——滨海新区其中两个重点发展片区:于家堡金融区2009年启动,原定10年内建成大规模金融区,成为“与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响螺湾则与于家堡一河之隔,2007年动工,被定位为“外省市、中央企业驻滨海新区的办事机构、集团总部和研发中心”。在规划启动之时,有舆论一度将于家堡和响螺湾誉为未来“中国的曼哈顿”。
但事与愿违,这两个地区的发展步伐比想象中缓慢。10多年过去了,曼哈顿式天际线已巍然屹立;尴尬的是,曼哈顿式的高端企业和人才却未如期纷至沓来。此时此处的空荡,反而成了天津乃至中国经济“造城”模式碰壁的警示教材。
据房地产顾问公司第一太平戴维斯的数据,天津今年三季度甲级办公楼整体空置率为36.4%,同比上升6.6个百分点,属较高水平。在于家堡金融区一些高端办公楼,这个数据相信更高。
在楼高54层、有“滨海首席总部级金融地标”之称的华夏金融中心,一楼摆放的商家指南显示,入驻企业和单位共23家。其他几栋投运的办公楼,入驻企业性质许多也与金融无关,包括物流、外贸、科技等,其中一栋称为“新金融大厦”的办公楼,有一层楼更被打造成大型“密室逃脱”游戏场所。
商家:软环境跟不上硬建设
实际上,不少商家是受低廉租金吸引而到于家堡或响螺湾。
在响螺湾浙商大厦开设科技公司的一名商人透露,办公室今年的租金比去年低很多,“房东迫不得已也得给我们”。虽然节省了一笔开支,但谈及公司业务,他仍不免忧心忡忡。
这名商人如此评估响螺湾和于家堡的营商环境:“硬的环境好,软的环境不怎样;人的运营思想和硬件不匹配。”
在他看来,人少不仅是人力的问题,也影响整个创业生态的积极性。他举例说,自己原本希望与落户于家堡的一家知名文化企业合作办活动,但一次次讨论后计划最终落空。据他称,对方的核心团队不在于家堡,派来这里管业务的年轻大学生,根本没有达成额外业务的经验或迫切性,无法促成合作与创新的火花。
在天津市区和北京也设立了业务点的他感叹:“对我们这些民企来说,日子是日益艰难。在这儿是不够挣的,需要走出去。”
附近另一栋楼今年初则有一家外贸企业入驻,办公室100多平米空间容得下至少10人办公,月租4000元(人民币,下同,约776新元)。
该公司负责人坦言,公司从山东到天津响螺湾设立业务点,一是租金便宜,二是老板希望争取天津户口,让孩子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高考优势。至于响螺湾乃至天津的投资和发展前景,其实是次要考量。“我们毕竟不在这里搞实业,业务根基不在这儿。”
但对于响螺湾的冷清,从山东搬来的她还是相当感慨。“或许每个地方之前都习惯了高速发展,来到这里,感觉当地人信心和士气都不强,大家有一种繁华已逝的感慨。那些空置的楼真的很浪费,不知道能不能好好利用,改建为民用楼?”
于家堡响螺湾折射天津经济困局
在一定程度上,于家堡和响螺湾面临的窘境,是天津近年来经济困境的缩影。
2018年以前,天津经济增长势头维持强劲,连年取得双位数增长,尤其滨海新区2005年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该区GDP年均增速频破20%关口,成了推动天津经济的重要引擎。
不过,天津经济去年迎来一场风暴。在中央政府表明要扭转“唯GDP观”的背景下,滨海新区去年1月高调为GDP“挤水分”,不再重复统计在当地注册但未在当地生产的企业产值,2016年统计1万多亿元的GDP缩水三分一,只剩6654亿元。
此举暴露出滨海新区的发展未如外界之前想象中亮眼,加上天津当时面对环保限产、服务业疲软等问题,天津GDP增长受严重拖累。2017年天津GDP增速由前一年的9.1%暴跌至3.6%,瞬间排名全国倒数第一,也引发舆论质问:“天津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东北?”
除了天津本身的问题,中国经济面对逐年加大的下行压力,也让于家堡和响螺湾的发展难以为继。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薄文广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滨海新区10多年前启动规划时,中国的经济增速非常快,天津GDP增速一度超过15%,各界对未来发展的预期非常好。然而10多年后,当前的经济大形势却差于预期,天津乃至中国许多产业结构都必须走上转型之路。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受访时进一步说,2006年滨海新区开发时,北京的扩张速度非常快,甚至有人预测北京GDP增加10倍不是问题,因它有大量的科技和创新资源,能培育一个接一个的产业,而这股扩张需要天津发挥承接功能。然而从于家堡和响螺湾的发展看来,政府与房地产商砸下重金提速建成金融中心,产业从北京转移过来的体量和速度却远未达预期,需求与供应存在显著落差。
薄文广进一步说,这反映出天津吸引力仍不足,而区域携同发展中金融功能的疏解也并非直截了当的事:“从哪里开始疏解,谁疏解谁不疏解,难有人给得出清晰的判断。”
加上近一两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压力加剧,让吸引金融产业的任务难上加难。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蒲勇健受访时说,经济下行将是中国长期的趋势,金融业预计将萧条较长一段时期,如今打造金融中心不是时机。
他说:“经济整体放缓对金融业发展不利,这行业如今进入收缩期,导致金融机构萎缩。大厦没人租用,业务没人开张,投资没有收益,债务就无法还清。”
振兴经历了上述“断崖式”下滑的天津经济,是中共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2016年9月上任后的重大政治任务。刘刚说,天津经济的投资结构近年来已发生变化,从过去以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为导向的投资,转向高科技投资。在产业转移方面,天津正积极吸引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高科技工业等领域的企业入驻。
至于于家堡,刘刚指出,该区如果无法实现承接北京金融中心功能转移的任务,定位就必须转型。他提出,已建成的大楼最后可能用于服务科技创新领域,但这不会是一朝一夕的事,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
新旧经济动能转换挑战大
尽管这些年外界对于家堡和响螺湾发展的质疑声从来不缺,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提醒,不应急于作出过多的批判和检讨。他相信,滨海新区作为北京一个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地,战略本身并没有错,只不过一开始因为对经济形势判断不准确,导致发展和投入过热。
刘刚认为,滨海新区近五年承接了许多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对经济携同发展仍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判断经济发展规律时,应有更多的宽容和长远的认知。
当前,天津经济正摸索走出低谷的路径,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智能科技、提振民营经济等,今年前三季度天津GDP同比增速也回升至4.6%。对于天津经济是否能进一步低谷反弹,薄文广表示谨慎乐观。
他提出眼前两个较显著的挑战:一、天津的经济结构如一般中国北方省市,以国企和重工业居多,如今天津正处新旧经济动能转换之时,虽然新动能增速较快,但旧动能占比大,因此经济增速下滑还是较明显,转型过程挑战大;二、天津民营经济向来较滞后,外资偏向制造业而且产业附加价值较低,和浙江、广东等地相比,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较低。
于家堡“复苏中”
而将镜头转回于家堡,薄文广形容,这是一个“复苏中”的商务区。他认为,中国一些新动能和新产业层出不穷,于家堡和响螺湾应抓住这些新动态带来的契机,而非将希望都寄托于金融。同时,这两个地区在大规划中的重要性已不及以往,“没那么大的压力,反而可能释怀,更尊重市场力量。”
响螺湾一座高耸入云的摩天楼外墙如今挂着一幅巨大的红色旗帜,上头醒目地写着“别因偏见而错失了良机”。这座经历了挫折和嘲讽的商城,空荡许久但一直没完全停摆,它正努力扭转外界的刻板印象,继续等候咸鱼翻身时刻。
商家赌一把
如今于家堡的商家们还在等待人潮的到来。记者周日下午走访天津自贸区实体消费场所“于家堡环球购”,这里高大上的氛围不输一般中高档购物中心,惟独人烟稀少,漫步商场,四周静得可听见自己的脚步声。
经营德国进口用品店的袁翠霞告诉记者,自己三年多前到于家堡开店,是因为该处被规划为天津自贸区一部分。“国家有政策,我们想到天津是北方大港,应该能接上国家的大趋势,刚好我们从事外贸……也算是赌一把。”
她坦言,于家堡至今人气依然低迷,但她淡定地说:“我们开店时已经规划要等个三五年,会有一段艰难的等待期,至今心理上没有很大的创伤。”
袁翠霞认为,外界形容于家堡是“鬼城”夸张了点:“已经比原来好了!你能看到街上有人,美团外卖也来了。一两年前这里一辆摩拜单车(脚踏车)都没有。”据天津官媒《每日新报》今年3月报道,在于家堡工作和生活、活跃在于家堡区的日均人流为10万人次。
至于上班族,大多似乎乐得在一座硬件设施完善、人却不多的城市工作和生活。在一家物流公司上班的刘小姐(26岁)说:“这里发展挺慢的……但和我之前在北京上班相比,环境空旷得很舒服,有绿地也有树,我更喜欢。”
学者:硬件拉动招商模式已过时
“空旷得很舒服”,显然不是地方政府和企业乐见的情况,尤其考虑到长远的财政状况。
一名学者分析,于家堡的大楼、交通设备等基础设施,都是地方政府投入真金白银建造的,除了出自财政收入,举债建设也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累积。“当然,如果于家堡发展得好,投入就会有好的产出,但现在问题是产出并没有预期大。”
标普全球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就警告,天津长期通过举债驱动投资增长,债务收入比例达423.7%,高居中国省市榜首,也预示着这一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
在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蒲勇健看来,关键在于地方政府通过打造基础设施硬件拉动招商引资的模式,如今已经不灵了。他解释说,全世界都在发展,资本可选择的地方多了,无论中国哪一座城,仅靠硬环境不会有竞争力,更关键的是软环境。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薄文广进一步说,于家堡发展受挫为中国其他发展项目提供的启示是,政府终究不能代替市场作出过多的抉择,没有“修好楼就有源源不绝的产业”的逻辑,更重要的是尊重市场的自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