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电商扶贫摘下农村穷帽子(2)

时间:2019-11-17 08: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专人培训电商经营技巧

今年3月入驻产业园的电商罗武江(37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电商孵化中心每月都会组织上课,并请外地老师前来,传授最新网络趋势及电商经营技巧,自己获益良多。

手下有五名员工的罗武江说:“(我)每个月都会去,就算自己不去,也会派员工去。”

罗武江是石柱人,之前长期在广州打工,后因工作饮酒过度伤肝患病,不能干体力活,不能操劳,一度沦为贫困户。他前年底回乡开实体店“嘴吧铺子”贩售农特产品,但不断蒙受亏损,去年10月转型为电商。对他来说,经营电商平台最大的好处是让他免于负重。

罗武江的“嘴吧铺子”通过网售传统手工制作的土家烟熏腊肉及蜂蜜等,目前月均销量约10万元,利润约20%。

电商平台大幅提升农民收入

石柱电商产业园负责人、石柱县电商协会会长杨世尤(44岁)受访时说,通过电商孵化中心的培训,当地人即使不掌握成为农村电商的技能,也知道了农村电商能为他们带来的好处。中心目前也组织更多针对性的小范围培训,教导短视频带货、美工设计、平台运营等技巧,以期提高石柱电商的运营能力。

杨世尤也是石柱人,创业前在深圳、重庆主城区当了约10年职业经理人,长期关注农村电商在中国发展的情况,很早就嗅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互联网+”是政府的“主战场”。

他2016年选择转换事业轨道,成立重庆君君电子商务公司,旗下开发农村电商平台“蚁农网”,虽然成立之初并不被当地人看好,但目前已成为石柱十大电商品牌之一。

杨世尤说,“蚁农网”问世前,农民对市面上多数电商平台望而却步,主要是因为注册程序过于烦琐,“蚁农网”因此大幅简化,降低农民使用电商平台难度。

他说,电商平台售卖农作物让石柱农民收入大幅提升。以中益乡的竹笋为例,以前一斤向农民收购价是七八元,电商时代来临后,收购价已翻一倍至一斤16元。

据悉,石柱目前全县大力推广电商扶贫,已开展180次电商人才培训,惠及1万3000人次,其中贫困户2500人次。该县也促进3500多人电商创业就业,其中400多人是贫困户。

农村电商投资额更大

尽管农村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覆盖中国乡镇,但发展之路其实布满荆棘。

“蚁农网”创办人杨世尤透露,农村电商起步普遍面临技术瓶颈、融资困难等问题。中国西南地区也常见农产业货源不可靠的情况,农村电商网上花费几十万元推爆产品,卖到断货后却发现供应方无法补货。

杨世尤说,与趋于成熟、可一键代发的工业电商相比,农村电商投资额更大。“工业品我不需要资金,淘宝网我从左边买,卖到右边,我就不需要资金……农产品就必须要囤货,一囤货就必须要有资金。”

农产品囤放还需冷藏设施。杨世尤说:“一般的这些创业者,不要说修一个冷冻冷藏他搞不起,他就租他也租不起。”

即便有能力意愿建仓库,农村电商也可能被政府僵化的政策羁绊。杨世尤说,农村到处都是基本农田,政府不愿调整农地使用性质,农村电商只好到城市去建仓库。但城里价格高,又不能用大卡车进出城载运农产品。

农村电商还面临资金压力与贷不到款的压力。杨世尤透露,“蚂农网”技术开发上就投入几百万元。此外,农村电商因没房车、机器给金融机构做抵押,融资上不比实体企业便利。“看不见,摸不着,就没办法给你贷款和授信。”

赞一下
(9)
45%
赞一下
(11)
5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