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讯)中国欧盟商会前天发布报告称,去年半数企业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达成协议,但许多协议都没有后续。商会敦促本届进博会能够补充具体措施,不要停留在口头承诺。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欧盟商会副主席安德里亚在报告中指出,尽管首届进博会达成数百项交易和协议,特别是能源领域的协议,但最终几乎都没有落到实处。报告称,去年有半数进博会受访企业设法达成了协议,但由于合作伙伴未能履行义务,许多协议都“没有跟进”。
这份报告还指出,其中一名成员甚至称他们的交易只是“象征性协议”。这些回应表明,中国过于强调快速、整体的业绩,而不是建立一个健全框架让欧洲企业在中国进行长期扩张。
报告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认为,进博会与中国的开放和改革议程有关;但约半数受访者表示,去年的活动并没有达到这一预期。不过,参会人数方面可看出进博会对欧洲企业以及展现机会的重要性。有42%受访成员参加了去年的进博会,79%成员预计今年会再参加,还有23%成员今年计划第一次参加。
安德里亚在报告中强调:“我们希望今年的活动能够有具体措施做补充,以促进市场开放和增加外国投资,而不是我们多次听过的空洞承诺。我们还希望看到,为欧洲企业提供像中国企业在欧盟一样不受限制的市场准入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在昨天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出欧盟商会的这项调查称进博会太注重“追求快而大的结果”,不是为欧洲企业在华经营创造良好环境。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称还没看过这份报告;但从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进博会上的发言,以及不久前欧盟驻华代表团的声明来看,欧洲对中国举办进博会是持积极和赞赏态度的。欧洲国家和欧洲企业参与此次进博会的踊跃程度和热情之高,很能说明问题。
反驳外企申诉遭不公平待遇 金立群:因为竞争优势削弱 在华外企不再享“超国民待遇”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反驳外国企业在华遭遇歧视的指责称,外企近年来对中国市场环境不满是因其竞争优势削弱,在中国不再享有之前的“超国民待遇”。
多名中外企业高管和专家,昨天在第二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一场围绕开放、规则与营商环境的分论坛上,针对中国是否有公平竞争的环境展开激烈交锋。论坛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一部分。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赫夫鲍尔(Gary Clyde Hufbauer)在回答主持人有关如何改善营商环境的问题时提出,中国应给予所有企业,包括外国企业、中国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公平的竞争环境。
他说,中国政府即将在明年1月1日实行的《外商投资法》中做出这个承诺,“但这必须在每个情况或个案中都得到大力落实”。
在场的美国企业高管也认同这个观点。通用电气全球业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说,市场壁垒是外企在华经营一大问题。
她说,欠缺公平竞争的情况以不同形式发生,例如在竞标政府大项目时,有一些“不成文规定”更有利于中国企业;此外,在设立制造或科研设施时,外企也面对无法独立运营,非得找当地合作伙伴的问题。
对于上述指责,金立群予以反击,并强调自己服务于国际机构,阐述的观点是客观的。
他提出:“和(中国)开放初期相比,为什么过去10年那么多外资企业感到不舒服?因为以前它们(在中国)获得‘超国民待遇’,如今只获得‘国民待遇’。当它们和中国企业获得同样待遇,它们感到不舒服。”
因此金立群认为,对中国营商环境和市场竞争公平的指责,并非完全客观。
他补充,中国企业同二三十年前相比更有竞争力,现在能以较低成本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同时也能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
他说,中美发生贸易争端后,有外企转移到成本更低、不受美国苛刻对待的国家,但据他所知,这些企业迁移后却发现情况不如他们之前的预期,因为当地缺乏基建、物流服务和有技能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