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一百多年前,重庆沿江的各个码头上,就曾经出现过一群名副其实的“社会人”,他们有个响当当的名号——“袍哥”。(互联网)
“袍哥”的来历,有好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袍哥”一词源于《诗经》中《秦风·无衣》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引申意义是加入袍哥,大家就是伙伴了,有饭同食,有衣同穿。
“袍哥”来历的另一说法源自《三国演义》,据传关羽被迫降曹时,只收下一件锦袍,平时很少穿,即使穿上也还是将结拜大哥刘备送的旧袍披在外面。“袍哥”也称为“汉留”,既指关羽为蜀汉刘备留袍的义气,又指从汉朝遗留下来源远流长的精神气节。(互联网)
明末清初时,袍哥们的身影,已开始在社会各层出现,文学志士顾炎武、王船山、曾耀祖等人,曾暗中联合志同道合的汉族人反清复明,成为早期袍哥的雏形。
哥老会,起源于湖南和湖北,是近代中国活跃于长江流域,声势和影响都很大的秘密结社组织。在四川和重庆的哥老会被称为袍哥。哥老会在川军和湘军中影响巨大,对清朝末年的革命有着巨大影响。
辛亥革命前夕,同盟会在全川各地发动大规模起义,利用袍哥组织为先导,以农民为主,发起了著名的“保路运动”,当时的袍哥们深刻知道“川汉铁路完即四川完,四川完则国亡”的道理,毅然参与保路运动,大量的下层群众也蜂拥参与袍哥组织,以至于民间有两句俗语叫做“明末无白丁,清末无倥子”,其中“倥子”便是指没参加过袍哥组织的人。
据袍哥出身的四川著名军阀范绍增在《回忆我在四川袍哥中的组织活动》中说,袍哥的收入来源分六类,一是有钱袍哥的投资;二是拜码头、开茶馆的收入;三是大摆赌博、抽头吃利;四是经营烟毒、囤积粮食油脂等不正当收入;五是贩卖枪枝弹药武器;六则是保镖费。
豪爽、耿直、热情——这是许多人对重庆人的印象。你是否知道,山城人这种性格,一部分可能源自“袍哥文化”的DNA?
“袍哥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江湖义气、称兄道弟等,在重庆民间颇受推崇,但这股风气也不乏争议,如今被中共反腐当局视为必须在官场铲除的弊病。
重庆和四川地区的 “袍哥文化”究竟是什么,它现时今日的价值与弊端又有哪些?
“袍哥会” = 旧时民间帮会组织
所谓“袍哥”,与重庆和四川地区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这里自古是长江水运往来地,衍生鲜明的码头文化,由于商贾常往来于码头,为维护各方势力,人们自发组织帮会,抱团发展求生存,这些民间帮会组织就叫“袍哥”。
有一种说法是,这个名称取自《诗经》中《秦风•无衣》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即有衣同穿、有饭同吃、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的“哥弟”。川渝地区有句出名的话:“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意思是袍哥们做事绝不拖泥带水、而是干脆利落,这也是袍哥们引以为傲的特征。
袍哥发源自清朝初年
“袍哥”的发展经历过三大历史阶段。这些帮会发源自清朝初年。1644年,清军入关,清朝取代明代政权后,民间发生“反清复明”的起义斗争,其中一个规模较大的“天地会”组织,后来分出“哥老会”,后来逐渐流入四川,统称“袍哥”。
到了民国时期,国共两党都曾利用其力量进行政治、军事活动。据记载,袍哥帮会当时进入了西南各省,四川的党、政、军、农、工、商界等,都有人参加袍哥组织,袍哥的影响力在这段时期广泛扩大。
抗日战争期间,袍哥组织数量更不断增加,各地盘都被袍哥组织控制。
不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袍哥会”被视为帮派性质的非法组织,逐渐被政府镇压,走向灭亡。在新政权看来,袍哥们虽然为抗战和新中国成立做出一些贡献,但他们如同“黑社会”而不守社会规则的运行方式,对社会构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