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过去五年外交战略大变 从韬光养晦到积极进取

时间:2017-10-14 08:0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承诺支持经贸开放、维护全球和平与发展,如今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每一场重要外交演讲的主旋律。图为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前排右三)与外宾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


承诺支持经贸开放、维护全球和平与发展,如今是中国国家主席中领导人每一场重要外交演讲的主旋律。图为2017年5月14日中领导人(前排右三)与外宾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中新社)

中共十九大●系列特稿

中领导人主政以来,在中国晋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欧美未完全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外交更加活跃,逐渐显示出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积极应对跨区域问题的新思路。

游润恬 北京特派员

中国外交战略在过去五年出现重大变化,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再到积极进取,甚至直言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国家主席中领导人以积极进取为底色的“外交思想”也初步形成。

1989年天安门事件后,中国一度受到西方国家的制裁和压力。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定下了“冷静观察,韬光养晦,决不当头”,以及“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外交战略方针。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前,中国虽然在国际舞台上渐趋活跃,但整体上还是遵循了“韬光养晦”这个大方针。

中领导人主政以来,在中国晋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欧美未完全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外交更加活跃,逐渐显示出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积极应对跨区域问题的新思路。

这个转变可从十八大前后中国在两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不同表现看出。2009年,各国领导人无法在哥本哈根就气候变化协议达成共识,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暗示这是因为中国不愿意承担更多国际责任。2015年,联合国达成有史以来最有力的气候变化协议,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年上台后却宣布退出协议,反倒是中国表示将坚持履行协议义务。中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态度变化,让外界感到中国似乎更靠得住。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中国的外交过去被称为‘反应式外交’,现在有了新的风格,是‘积极进取的外交’。”

有了崭新定位——世界大国

他注意到,中国外交在定位上发生了转变。以前中国对自己的定义包括是发展中国家、是东亚的地区大国。中领导人在2014年的外事工作会议上定下要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中国自此有了崭新的定位——世界大国。

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框架下,中国过去五年提出的倡议层出不穷。其中最具雄心的莫过于“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组合拳。一带一路不仅涵盖到整个亚洲和欧洲,而且还同时服务于外交战略、企业和资金走出去、转移国内过剩产能等多重目标。

过去几年,中国针对美国以及其他大国,提出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针对亚细安,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关系,以及“2+7”合作框架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缓解与邻国因主权或水资源而产生的矛盾。

近两年来,中国成立基金协助联合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成为贡献最多维和部队人员的国家,人民币也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在国际影响力增长的同时,中国一再强调它不会破坏现有的国际秩序,而是要让国际秩序更全面、均衡地反映各国的利益。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向本报分析了中国外交变得更加开拓进取、更加主动的原因: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上升,中国的利益与国际社会的利益变得空前紧密结合,中国不能再被动地应付时局变化,而必需以主动和前瞻的行为来塑造未来的国际体系。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也在增加。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2)
10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