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非遗”文化 上海百年大世界重开迎客

时间:2017-04-01 09: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百年上海大世界昨天重新开业,门口大排长龙,绝大多数乐龄人士到这里寻找童年游玩的回忆。(顾功垒摄)


大世界主题已被创新定位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再设计,中外游客可以在此了解民间、民俗、民族“三民”文化,欣赏以数字化高科技和滚动上演的剧目、体验课程等。

上海百年大世界关闭13年后昨日重新开门迎客,“白相”(上海话,指玩耍)大世界摇身变成“传艺”中心,让中外游客欣赏顾绣、年版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品尝小笼包等非遗美食。

坐落于上海闹市区的大世界1917年由大商人黄楚九始建,当年号称是“远东第一俱乐部”,内设剧场、电影场、杂耍台、中西餐馆等。

1930年,这里转由上海滩青帮头领黄金荣经营,以上演全国各地戏曲为主,露天场地有儿童喜欢的高空飞船,底层的“共和厅”引进沪上名妓轮流献艺,还上映好莱坞影片,名声大噪。根据档案馆统计资料,当年的大世界平均每天游客超过一万人。

1955年,大世界被收归国有,更名为“上海人民游乐场”,文革时期曾改名为“东方红剧场”,然后成为外贸仓库,1974年再次改名为“上海市青年宫”。

1987年,大世界恢复原名,并以碰碰车、桌球、游艺厅、舞厅等非戏剧类项目,成为老少皆宜的娱乐空间,后又以大世界吉尼斯闻名,直到2003年非典期间关门歇业。

修缮一新的大世界再度开业,上海淮海商业集团大世界文化运营公司总经理谢军昨天介绍,作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大世界的U型结构、中庭回廊、没有后台的大舞台、立柱等主体结构都被保留下来。

大世界的主题已被创新定位成非遗活态传承再设计,中外游客可以在此了解民间、民俗、民族“三民”文化,欣赏以数字化高科技和滚动上演的剧目、体验课程等,给游客带来不同的体验,买一张60元(人民币,下同,12新元)门票,可以玩上一整天。

乐龄市民照百年哈哈镜忆童年

童年的回忆重现,不少上海乐龄市民昨日清晨四五点便起床赶来大世界排队入场,未到开门时间,门口已经绕出约百米长的两条人龙。

74岁的上海市民庄秋珊和老伴儿一进门便在大堂的12面哈哈镜前照镜子、拍照。庄秋珊告诉《联合早报》,小时候上海有句话说:“没来过大世界,等于没到过上海”。

他笑着回忆:“50年代跟着父母来,门票当时只要2角,可是我们很调皮,老是偷偷弯着身子钻进来,不买票。”

据本报了解,12面哈哈镜是黄楚九从荷兰进口的,如今也100岁了,打造哈哈镜这门能让人一下长高变矮增胖瘦身的手艺在荷兰已成绝唱,如今这些哈哈镜可谓是大世界的“镇界之宝”。

运营方昨天在大舞台、戏曲茶馆、中华非遗美食文化区等多处安排了杂技、海派旗袍秀、民族乐器展演、沪剧说唱、青团DIY等表演和体验,还在四楼开设“360行”展,把媒人公、卖老鼠药、卖鸡毛掸子等行当,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获游客点赞。

运营初期,在中国首个“非遗”全息声演艺剧场里,首先登场的是大世界孵化的创新舞台剧《重返狼群》,两三个月后,这里将换演其他作品。

运营方受询时说,非遗在一般消费者心目中有古老陈旧的印象,做得太曲高和寡又会脱离了草根。

因此,在1万6800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空间里,既有京昆沪越淮评弹等地方戏曲和新设计风格作品展示,又有24节气儿童数字互动区、VR观赏体验等,将来还会开辟DIY课堂,让游客们学做南翔小笼包、调制绍兴黄酒,知道非遗美食如何上桌,这些动静穿插、老少皆宜的活动,可以吸引到22岁至40岁的消费群体,进而带动亲子式家庭游客。

 

目前,大世界通过微信公众号(大世界2017)和现场直接售票,并采取客流监测,当场内人数达到1900人次即实施限流。据了解,大世界最多可容纳约3500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