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被阅读习惯、图书馆和租金三面挟持的实体书店,对于个人阅读和修养提升如此重要的存在,我们怎么可以将之与其他生意和商业模式相提并论,任其自负盈亏且自生自灭呢?放眼国际上国民与读者都远比我们众多的国家,书店都可以或多或少享有政府的特殊津贴,甚至是零税率政策。
当书店都关门以后,求知若渴的你要去哪里解渴?当书店都关门以后,你要去哪里邂逅一本本陌生却又默默召唤你的新书?当书店都关门以后,我们还如何做人文输入、文化输出?当书店都关门以后,这座城市还如何递出自己的文化名片?当书店都关门以后,这国家还如何自处自立?
又有书店的两间门市店关门。
元宵刚过,本地老字号英文书店Times投下震撼弹,宣布关闭两间百货商场内的店铺。其实说“震撼”也不震撼了,因为近年来实体书店相继关门甚至倒闭时有所闻。例如起源于本地并拥有99年历史的老字号大众书局,去年底被香港投资公司收购,再如百胜楼“书城”书香不再,134间店铺只剩不到8间书店。书,输了的新(“辛”)闻,都成为不断重复且疲惫甚至无力的旧闻了。
但这却又是切切实实的“弹”——对阅读生态和自学环境充满破坏力的爆裂弹。由于这次牵涉的是英文书店,英文读者被震撼以后,即刻出现相当广泛的坊间讨论,并可以总结出大致三种反应。
首先,即是“想当然耳”的对国人阅读习惯式微的感叹。随着网络发达、短视频霸占眼球、网络电视坐大,传统的一字一句的阅读成为老式、落伍,甚至迟缓的输入法。阅读,这个与我们老祖宗共有的嗜好和习惯,即将与时俱进地被“推陈破旧”。动态的声光刺激远比静态的笔画排列引人入胜,明明知道是无厘头、毫无营养的短视频在IG、TikTok、FB上不停滚动播放,把我们拉入浏览的无底黑洞,而尽头只可能是手机或笔电电力的消耗殆尽。一本本无声无息的纸本书如何匹敌?
然而,根据南洋理工大学的调查研究,冠病疫情期间本地人每天花约两小时阅读纸质的报章、杂志和书籍。同时,《2021年全国阅读习惯调查》的研究结果显示,每周阅读至少一次的成年人,从2018年的88%增加到2021年的95%。此外,图书馆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的电子书借阅量同比也增加超过一倍。或许以上数据都显示疫情期间的非常态现象,说明要在封闭的时空里头,阅读才得到的宠幸。但是,这也说明我们在非常时刻还是要回归阅读的慰藉,还是要在苦难时诉求书本字里行间的解脱方式。在飞机停飞、游轮搁浅的阻断措施期间,“翻开一本书,打开一个新世界”成了不辨自明的出路。
图书馆系统能与书店合作吗?
其二,有好几位朋友甚至不约而同地提出,本地书店之所以相继关闭,乃是因为图书馆系统太过完善。“太过”在这里变成一个充满吊诡的字眼,因为有哪一个国家的阅读推动体系会认为自己“太过”完善呢?事实上,新加坡的国家图书馆,包括中央图书馆以及遍布邻里的社区图书馆,自独立以来确实有一日千里的发展与进步——新书上架之快、藏书之众、资料范围之广、环境之舒适,以及地点之便利等等,确实让图书馆变成一个免费借阅、放心温书、举办文化活动的重要地标,甚至避暑避雨、消磨时光、打卡的“旅游胜地”。面对国家资源丰盛、全方位都如此强劲的对手,苦苦挣扎于自由市场的实体书店要如何应战?
话又说回来,书店必定要与图书馆为敌吗?两者为何不可以为伍为伴为友,共同推动阅读,把阅读之饼做大做美味,以培养并吸引更多愿意为精神粮食以及实体书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的爱书人?图书馆办得好乃国家文教之幸,但从最实际的层面来说,对写作人却不一定有最直接的经济回报,所以同样需要与写作人为伍为伴为友,共同培养更多爱书者。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重新演化阅读的收费法,就如在线音乐媒体平台Spotify每播放一次就有版权费,那是否读者阅读一次或借阅一回,就有版权费进入作者或书店的口袋呢?
这当然是个网络时代崭新的阅读与收费模式,但是或许对于呕心沥血写作的作者及书店经营者来说,不啻为另辟的新径。
其三,又回到最根本的现实面——那就是租金。目前在新加坡书店的租金,与其他所有商业店铺完全一样;也就是说,书店被视为像任何一个自由市场机制体里头的生意模式,被收取一样的租金,完全没有津贴。扪心自问,书店与超市,与快餐店,与名牌精品店,与卡拉OK等是否一样?我们对待提供精神粮食、为脑袋进补的书店,是否也跟果腹的餐馆生意等同视之?
应通过立法制定保护措施
从新加坡过去近60年来的独立历程里,书店数量逐年萎缩,单单华文书店就经历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鼎盛的200多家,减少至今天不到20家。其他语文或综合语种的书店也大致如此。再加上时下消费者太习惯看了实体书后上网订购,以省下网络书店与实体书店的差价,支付昂贵租金的实体书店只能持续消亡。这趋势到最后极有可能就是所有的实体书店都灭绝,进而再威胁到网络书店。如今已经是濒临绝种的这“书店动物”,难道不应该也像其他受保护动物一样,被我们呵护与珍爱,甚至更应该通过立法来制定保护措施!
一直以来,新加坡的国家政策与机制都予人较为依法行事、秉公处理,甚至一板一眼的印象。当然,这样的公事公办从正面来说就是一视同仁、公正公平、毫无偏颇。然而,对于被阅读习惯、图书馆和租金三面挟持的实体书店,对于个人阅读和修养提升如此重要的存在,我们怎么可以将之与其他生意与商业模式相提并论,任其自负盈亏且自生自灭呢?
毛姆曾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那书店就是所有避难所的避难所。如果我们重视阅读,如果我们肯定知识的传播,如果我们渴望知性与文化的空间,那我们必须坚信实体书店有存在价值。如果我们肯定书店对于知识的启迪、对于自学的培养、对于整个知识链的延续的重要性的话,那就必须要有所行动,而不是让自由市场的力量将书店一间间关闭。
放眼国际上国民与读者都远比我们众多的国家,例如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书店都可以或多或少享有政府的特殊津贴,甚至是零税率政策。再如香港这寸土如金、房价租金比我们有过之无不及的地方,当地政府对实体书店的租金也能提供补贴以减轻压力。中国近年来也将书店视为与图书馆、博物馆同等重要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一些城市如北京市就投入可观经费支持实体书店发展。台湾推出的文化币也多在实体书店使用。世界上更有20多个国家,包括匈牙利、意大利、瑞典、日本、荷兰、爱尔兰和奥地利等,实施图书固定价格销售制度(fixed book price),以遏制恶性竞争并减少电子商务对实体书店带来的冲击。
我们亲爱的新加坡,你是否要等到书店都关门以后才奋起直追?
多年前年轻的我曾经有个狂想,还写成了小文章,期盼建议有关官方从全岛那么多的组屋里头拨出一座(对,哪怕就一座)组屋,或者私人企业拨出土地或建筑,打造成人文艺术及文化为主题的部落,让所有人文艺术相关的公司、组织或者生意,在享有津贴的情况下聚集在这么一个空间里。经年累月,我们将慢慢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文化创意产业与生态,里头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小型的展览厅、表演场地,更有书店等。遥想北京的798艺术区,也就是从废弃老工厂发展起来的,而我们就养成有独特南洋风或新加坡派的文创区吧——书店将会是里头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书店是脆弱的,书店也是强大的。它需要我们的呵护,同时也给予我们力量去呵护它,也呵护我们自己灵魂深处对书店的需求。或许至少,在我们当中就有好多人是因为书店的关系,而拥有了阅读这篇文章的能力与兴趣,甚至培养阅读到此的耐性。书写与阅读这篇文章都算是微小的力量,但如果可以将这些微小力量聚集在一起,去呼吁、去维护、去支持、去肯定我们的书店,那才可能改变实体书店的大环境,并创建更多的文化与阅读空间。
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名片,旧金山有城市之光书店、巴黎有莎士比亚书店、台北有诚品书店、南京有青年先锋书店,新加坡有________。且让我们在此不要留白。
作者从事语文教学与本地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