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
《新明日报》3月6日刊登了一篇报道《中国闹导游荒旅行社高薪抢人》,文章在新加坡导游群里引起不小的反响。新加坡的导游情况目前同样不乐观,甚至也可以说面对导游荒。我估计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年前冠病疫情暴发,全球首当其冲遭受重创的就是旅游业,三年来由于疫情不稳定,我们的国门也曾开开关关来回折腾。
大难当前,生存是第一要义。在看不到黑暗隧道尽头的曙光时,任何一根稻草都会被当作救命草,人们会牢牢地抓住不放,于是导游纷纷寻路觅生。我所熟悉的导游很多都转行了,有的去送外卖、当保安、医护人员,有的进入餐饮业、幼教行业,有的则去当大巴或出租车司机,或进入厂房轮班。也有的加入临时警察行列去边关做安检,或当安全大使、数码大使,甚至有导游到建筑工地操作起重机。许多考获新加坡导游执照的外籍导游也回国了。
以往的导游,如今出现在机场、商场、工厂等地,为了生活,为了家庭,顽强地生存着。导游这个群体呈猴散状,隐入各个行业。
新加坡总体人口本来就不足,疫情期间导游进入各个行业,弥补了其他行业人力资源欠缺的状况,对这些行业来说是一个福音。如今疫过天晴,旅游业逐渐全面恢复,有人戏谑说旅游火了,导游却不见了。要导游回到旅游行业,还会面临许多挑战,包括:
一、二次伤害其他行业:如果导游回到旅游业,对旅游业来说是佳音,但对其他行业来说却是二次伤害。这些行业无法及时找到人力替补,特别是熟练员工,影响和危害不言而喻。
二、导游未必会“重操旧业”:作为一名导游,不仅在理论知识上要通过考试获取职业执照,更重要的是要经过实际的带团累积经验,经验和实战的重要性远远超出知识范畴。导游拿到导游证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要在旅游行业打出名号,更是要经年累月。时代在变迁,景点知识在更新,三年没有带团,昔日司空见惯景点的导游讲解词要温故知新,也是一个挑战。
疫情三年,已经转行的导游,在新的行业、新的岗位应该已经驾轻就熟,有些还取得不错的成绩。俗话说,做熟不做生,要全部的导游回到旅游行业,恐怕也不容易。
三、导游总体数量不够:根据新加坡导游证号的最新编号,目前有5000多名导游,但这并不代表真正带团的导游有这么多,因为有的因年纪等因素已退出队伍,有的已过世,有的则虽有导游证却没入行。另外也有兼职的、有外国的(外国护照持有者能考取新加坡旅游执照,但必须有本地旅行社聘用才可以合法工作)导游。旅游业复苏,肯定需要更多导游。
导游执照也有按语言划分的,比如只有持有旅游局葡萄牙语执照的导游,才允许带葡萄牙语游客团。多年来中国是新加坡第一大客源国,华语导游自然占导游市场的大部分。
四、需要更多华语导游:据有关数据,中国14亿人口中1亿4000万人持有护照,占10%。新加坡多年来一直是最受中国游客欢迎的10大旅行目的地之一。疫情前,新加坡每年接待300万以上的中国游客,2019年更达到360万,但这也仅占中国现有持护照者的2.5%。如果不是疫情,可以乐观地估计,访新中国游客可能会是500万左右。
从报读到考获导游证,大约需要一年时间。本地目前有两所学院——新加坡旅游管理学院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管理学院,有提供培训华语导游的课程。从每年的导游培训数量来看,华语导游是远远不够的。
五、旅游新形态:疫情给人类带来的启示之一就是要珍惜生命,有质量地过好每一天。旅游是实现活出生命质量与精彩的最佳方式之一。疫情过后,私人定制、高端品质、深度体验、美食、文化、历史、婚拍、家办、古建、博物馆、可持续、绿色能源、医疗、高科技、会议、考察、老年康养团等小众团会大行其道。
游客会更加追求个性化质量服务,追求深度体验,旅游市场会更加细分。到时市场肯定需要更多知识型,甚至专家型的专业导游,对导游的全面素质要求也会更高。
市场细分无异会带来导游的细分,导游除了提供最基本的旅游服务外,还要会研发产品,善于营销,能让游客享受超值、附加服务。导游是旅行社的代言人,在与游客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代表着这家旅行社的风范与理念,甚至可以说是新加坡形象大使。
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导游为数不多,炙手可热。所以导游本身也存在适者生存的挑战,必须与时俱进。导游可能会出现新的类型,比如研学导师、导游师、管家导游等。
新加坡会继续获得东西方游客的青睐。从地缘政治来看,中美脱钩断链、在国际舞台针锋相对,东北亚局势脆弱可危,台海局势、南中国海争端或擦枪走火、俄乌战火弥漫,举目全球,可谓唯新加坡平安祥泰。
从冠病疫情管制和效果来看,新加坡死亡率是全球最低的国家之一。单凭这点,就足以取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加上我们又是全球最早开放旅游的国家之一,因此旅游业的复苏非常迅速。新加坡虽是人口小国,却是个旅游大国。新加坡旅游前景可期可盼。
作者是文化旅游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