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国:大食堂、社区服务 与公民社会

时间:2022-11-19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伍国

最近,关于国营大食堂复兴的报道充斥网络,似乎有人欢喜有人忧。笔者希望从立足美国观察中国的角度,贡献一点视角和分析。

笔者2019年夏天曾经带孩子入住北京前门饭店,因为那里的剧场每晚有京剧表演免费供住客欣赏。当然,上座率和20多年前笔者记忆中的盛况相比,已经算是门庭冷落,但对于生长在美国的华二代儿子来说,倒也聊胜于无。在饭店附近的虎坊桥、天桥一带,笔者注意到一些小型便民超市,和便民早餐餐馆,还专门带孩子去逛了一下,也吃了一次早餐。如同笔者多次指出,中国城市日常生活服务的便捷的确超过美国。虽然当时没有专门“采访”,但是假定这些干净整洁、价格亲民、出门就到的非连锁超市和早餐店的设立,有政府的刻意规划或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确实不失为善政一桩。

另外,公营性质的食堂如今似乎都是一种城市现象,也没有强制性,和当年人民公社大食堂的乡村特质和强制性质,似有很大不同。一些研究显示,大跃进期间集中兴办又带强制性的农村大食堂,导致一些山区农民不得不长途跋涉去吃饭,把时间荒废在往返途中,还不说剥夺自主烹调权利的荒谬,以及食堂对食物资源的控制和浪费,结果完全是得不偿失。

因此,即使在毛泽东时代,在刘少奇和邓小平的主导下,大食堂也在短暂试验,弊端暴露后被废止。但是,当代的城市社区型食堂由于有人口集中优势,又符合中国人爱步行、图方便的文化心理,对于不开车,经济也不宽裕者,特别是老人,确实可算一种补充形式。

在美国,由于多数地方地广人稀,购物多有不便。笔者在美国的超市经常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或残障者,由亲戚或是社工开车带到超市,抖抖索索拿出福利卡,买上满满当当一购物车,大约够吃一个月的各类食品,坐着轮椅或者蹒跚步行离去。由于美中文化不同,美国人并不介意吃罐头食品,或是专为独居者市场生产的廉价冷冻微波炉加热快餐;但中国人的习惯还是偏向喜欢吃新鲜现做的煎炒烹炸,喝口热汤,又讲究荤素搭配,还要花样繁多不重样,另外还要特别便宜。城市的社区餐馆、食堂,不管是谁经营主管,只要方便大众,符合民情,都很不错。

然而,笔者也认为,便民服务本身虽是好事,但民间社会和市场的力量也可以满足这些需要。就笔者观察,身在中国的亲属,包括80岁以上老人,从来没有被吃饭困扰过,反倒是对就医的不便和高收费感担忧。因为在人口居住本来就集中的城市里,私营饮食供应点遍布,价格廉宜的几菜一汤套餐店,专营米粉、面条、包子的小吃店,加上小型生鲜蔬菜肉类超市,基本上可以满足大部分老人,或在外吃、或在家做的多元需要。事实上,中国城市老人只要身体尚可,很多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走动频繁,吃饭的地点也不限定在某个社区。

完全失能,需要特殊照护者则是另一回事,但只要没有失能,自然可以外出买吃的。按照一些中国媒体的报道和图片,某大都市社区食堂的菜质量超好令人惊艳,价格超低令人咋舌。但这无非是满足了一部分身心康健的中老年人贪图便宜的心理,属于锦上添花。即令真有高龄老人失能在床,连食堂也去不了,这类已经高质低价的食堂,是否还能免费送餐入室呵护老人?按常识来看,这等好事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能或无法持续的。

如果涉及某种带有福利和慈善性质的餐饮供应,其实并不需要国家介入,民间也可以为之。笔者就曾在北京目睹过以前只在网上听说的一种模式:一个小餐馆的食客可以多付一份饭钱,买一张贴纸,写好品名,贴在墙上,没钱的人来了,揭下票就可以免费吃一顿。这种模式既唤起食客的爱心,又照顾了低收入者的面子,如果推广开来,也不失为一种民间互助模式。

另外,在韩国已经有一种私营餐馆,自发为贫困儿童提供免费福利餐,其他食客为了支持餐馆善举,积极去付费用餐的“利他”文化。这也是一种经营和慈善两者之间的平衡,以及经济状况不同的两类顾客之间的间接良性互动。行动不便的老人,则由政府送餐上门,但并非餐餐都送,而是一次送一天的饭食。

在提供慈善性质的饮食方面,韩国的教会和寺庙等宗教机构也起到很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机构受益于社会的捐助和国家免税政策,回馈社会既是应尽的义务,也是慈悲、布施、大爱等核心教义的真正践履,它们原本就不该被异化为只进不出的敛财机器。

各类非政府组织也在很多国家起到这类作用。笔者刚到美国时,参与过一个小型非政府组织的周末布施活动。这个有自己的受捐渠道的组织,义工可能出于对亚洲文化的兴趣,用一个很大的电饭锅煮熟米饭,备好菜肴,用车运到城市中心的公园,在周末上午的固定时间,免费分发给无家可归者领取。有趣的是,由于美国人不太会煮饭,有一次煮成“夹生饭”,前来享受“吃饭不要钱”的“大食堂”的美国“穷人”,很快就觉察到饭没完全煮熟,有一个人开始轻声抱怨,义工也有点自责。但整个气氛仍安静有序,施者和受者都坦然自若。几年前,笔者作为义工成员,也曾多次参与过当地一个旨在为贫困高中生筹集大学学费的非政府组织的内部会议,并提出一些被采纳的筹款建议。在这一过程中,深感民间力量潜力庞大,但是确实需要组织者和义工持续和坚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这些都是一个公民社会良好运作的案例。只要把善心和资源激发出来,把自发行善的动力保护起来,引入和保持市场竞争机制,很多事情是可以办好的。

作者是美国阿勒格尼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当代的城市社区型食堂由于有人口集中优势,又符合中国人爱步行、图方便的文化心理,对于不开车,经济也不宽裕者,特别是老人,确实可以算一种补充形式。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