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宪容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梁惠玲,在大陆政府二十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后供销总社宣布大举招考公务员;加上近期湖北、重庆、宁夏等地供销社大规模地扩张,有海外媒体就推测,被视为昔日计划经济时代产物的供销社重新为政府所关注,可能意味着中国要重回计划经济时代;甚至有海外媒体认为,供销社就是计划经济的“活化石”。其实,这既不了解改革开放之前供销社的过去,也没有正确评估现在的供销社到底要做什么及能做什么。
1949年后,为了发展计划经济,政府对私营经济采取逐渐消灭的政策,各种合作制度开始盛行,以农民入股合作组成的供销社,也在这个时期于全国迅速发展。到1957年,以农民入股合作组成的供销社,形成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商品流通网络。这个网络也成了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组织农村商品流通等的主渠道。1958年人民公社之后,供销合作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时期,与国营商业两次合并,后又两次分开。
同时,供销社的产权结构也完全改变,由农民入股合作制转变国家所有制。我是上世纪70年代初进入基层供销社工作的,在供销社工作10年后高考进入了大学。所以,改革开放之前的供销社运行机制及性质,我是非常了解的。
我进入供销社之时,供销社与国营商业合而为一,所以,我的入职手续是经过县商业局人事科办理的,享受全民职工的工资待遇,而且在工作后的几年中,参加不同学习及职业培训,都与商业局下属公司的员工在一起。也就是说,我在供销社工作时,供销社已经不是农民合作所有制,而是国家所有制了。
可以说,改革开放之前的基层供销社,基本上是依每一个行政建制的人民公社来设立,是一个独立的核算单位,下属可能设有两三家分店,实行自负盈亏(部分利润上缴,剩下部分为单位基建之用)。供销社主要任务是组织供应农村的生产资料、农民的生活用品,以及统购统销部分农产品,以此来满足农村生产及农民生活所需。比如,保证农业生产所需的农药、化肥、动力油的供应,保证农民及居民凭证购买物资的供应(如猪肉、布、食糖等),及供应居民所需的其他生活用品。
在短缺经济时代,这是保证农村地区生产和生活能够正常运行最为基本的条件。为了保证做到这点,供销社员工每年必须担货下乡,踏遍所属范围内的每一个自然村落。也就是说,当时供销社的经营活动就得深入及渗透现在所理解的长尾市场,以此来满足农村底层民众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改革开放之前的供销社,还是那个时代计划经济最不计划的部门,它不如粮食局(对粮食食油的统购统销)、物资局(对工业品的统购统销)完全是在计划管制下,是完全的计划经济;但供销社统购统销产品比较有限(比如棉麻农产品),并通过计划渠道采购分配来的商品(比如农村生产资料等),其他商品完全可能根据居民需求自行采购。
这些商品采购可以通过国家统一供应体系,也可在国家供应体系之外自行采购进货。我曾分别负责过五金交电和生产资料门市部,就到江苏集体企业进货过灯泡和肥皂,到生产厂家进货过农作生产工具。可见在那个时代,供销社计划性最弱,市场意识早就在萌芽。在改革开放初期,如果供销社所进行的承包责任制早进行一两年,或许我就要做企业家,而不去上大学了。正因为供销社计划性最弱,市场意识最强,所以成为在改革开放之后,能够坚持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商品由短缺变为过剩,农村商品流通的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打上计划经济烙印的供销社来不及转型,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规模逐步萎缩。同时,由于相关政策一直滞后,农村市场力又处于天然弱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不仅农村与城市、城市居民与农民之间的相对贫困,距离越来越大,也没有建立起一条农产品运行流畅的渠道。不少农产品的价格,在城市超市与在农村农贸市场,就是“一里”之遥,但价格相差悬殊。比如在青岛,同样的苹果在城市超市价格可以卖到人民币7元(约1.35新元),在农贸市场则只要3元。
这种情况在全国非常普遍,意味着农产品流通渠道严重不畅通。这既不利于农民收入水平,也不利于消费者。还有,“三农”问题为何多年来都是政府的“一号文件”,就在于农村问题已经成了不利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难题。“三农”问题不化解,中国式的现代化难以实现。
所以,从上世纪90年起,供销社就开始在探讨向综合性农业服务组织发展的新路子。2015年,《大陆政府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发布,提出要按照强化合作、农民参与、为农服务的要求,因地制宜推进基层改造,逐步办成规范的、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合作社,实现农民得实惠、基层社得发展的双赢。还有,在2021年“一号文件”中还提到,供销社要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
所以,现在中国政府重新关注供销社这种组织形式,就得对供销社的功能重新定位并实现转变,即向构建综合性、规模化、现代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转变,才能让供销社逐渐成为服务农业农村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这种转变可以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是以市场化方式对农村的各种资源全面重组和整合,以便提高农村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是争取更多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以市场化方式加强为农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提高为农服务体系的效率,增加对最弱势农民生活的便利性。所以,中国政府关注供销社,关键并非转向计划经济,而是在于如何定位供销社的基本功能。
作者是中国青岛大学教授
金融财富管理学院院长
中国政府重新关注供销社这种组织形式,就得对供销社的功能重新定位并实现转变,即向构建综合性、规模化、现代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转变,才能让供销社逐渐成为服务农业农村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