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
现在的孩子很多都喜欢玩电子游戏。有一天,孩子问父母,小时候玩过什么电子游戏?爸爸说,从没有玩过;我说,我还是玩过的,和你一样,也曾经玩得如痴如醉。孩子追问,我就告诉他,我们那一代人小时候玩的电子游戏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硬件、软件都不一样,我们没有电脑,更没有网络,而是须要买一个叫做“游戏机”的设备,连接在电视上,使用带线的遥控手柄来玩,一次最多可以两个人同时玩。每一款游戏都储存在一种卡带载体上,每次都要将卡带插入游戏机才能玩,每换一个新游戏就须要换插一次卡带。游戏种类很有限,大致就是“超级马力欧”“坦克大战”“魂斗罗”这些。听我一番描述,孩子傻眼了,他可能真的想象不出我们那个时代的样子。然而实际上,那不过是19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距今也不过30年左右。
就是这三四十年间,中国可谓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具体来说,应该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才渐渐发生了改变。随着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再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繁荣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在经济领域实现了腾飞,带动多数中国人脱离了赤贫生活。
我还记得家中使用粮票的情景,那时候在街头买个麻花,只有钱是不行的,必须搭配着粮票。上世纪80年代中,粮票、布票、油票这些忽然一夜变废纸,成了我的玩具。我小学低年级的时候,生活虽不能算贫困,一瓶汽水却也算得上是奢侈品。妈妈买一瓶浓缩橙汁,每天给我兑一点到带去学校的水壶中,就已经足够令小伙伴羡慕了。但到了小学五年级时,汽水算什么,我们大部分学生都实现了“冰棍儿自由”,就像现在的孩子吃冰淇淋一样,“冰棍儿”是夏天每日的必需品。
改变是显见的,一切发生得如此之快,就在短短几十年间。大约15年前,我离开中国大陆的时候,互联网经济还没兴起,人们的生活中没有网购,没有外卖,甚至很少有人使用智能手机。尽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中国人总体来说仍不富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距离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仍然很遥远。近年,当有中国留学生申请海外奖学金被拒的时候,人们对中国人的印象已经从“赤贫”转到了“土豪”。
但是,令人扼腕的是,近年以来,民间总有一股言论意欲否定市场经济,似乎忘记了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似乎忘记了中国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我一直认为,人们只要学好中学阶段的知识,就具备人生所需的大部分常识。我记得我们当时高中的政治课本里讲了很多市场经济常识,这几天我又去网上看了看中国的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本,在2019版的“经济与社会”篇章中,终于看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加粗的章节小标题,心中才算尘埃落定。可是同时,一些经济学者常常要在网上无奈地把关于市场经济的常识一讲再讲。
也许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让很多人感到无望,但回到计划经济模式,才是令绝大多数人绝望的吧!试看很多因疫情而封锁的地方,回归政府配置所带来的民生与经济窘境,和新的权力寻租现象。经济学家希望人们能从中感受到常识的重要性,但是人们只会在没有得到时抱怨,得到一点时就表示感恩,楼下做核酸的地方排队人少,也能让人油然生出幸福感。人们最缺少的就是思考、回忆和回归常识。
最近我刚刚读完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悠悠岁月》。《悠悠岁月》用无人称叙事的方式,将私人与人们共有的经历结合起来,写出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虽然她写的是二战后的法国,但我想,经历过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中国人,应该也是会有共鸣的。
我读的是2010年1月由北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的版本。在这个版本中,有作者特别为中国读者撰写的一篇短短的序言“致中国读者”。安妮·埃尔诺在这篇序言中说,她2000年春天第一次到中国,先到北京,后到上海。在去中国之前,她对中国的想象曾经是小脚的女人和长辫子的男人;后来又和60年代的少数法国人一起,把中国想象成这样一个地方——有着一种“统率着十亿不加区分的人的政治制度”。只有在她真正踏上中国的土地,看着那些街道、建筑工地、胡同、公园、高楼和各种各样的人,她才感受到“我们在同一个世界上”。她说,她看到的一切,和她当时正在写的,如今我们看的《悠悠岁月》这本书产生了共鸣,“似乎发觉了某种共同的东西”。在街上偶然与一些男人女人交错而过的时候,她也常常想问,他们的生活历程是怎样的,他们对童年,对以前的各个时期有着什么样的记忆。
《悠悠岁月》虽然书写的是法国人的集体记忆,但其中勾勒出的那种社会进程和人们内心的演变历程,令不同时空的读者也能感受到“我们完全是在同一个世界上,时间同样在无情地流逝。”我觉得我们也不妨问问自己,我们的童年是怎样的?我们对以前的各个时期有着怎样的记忆?并且,我们要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把我们的记忆传授给他们。在他们目瞪口呆时,缓慢地讲述一个时代,讲述一个国度发生的一切。在一切都以闻所未闻的速度被遗忘的时代,我们须要小心地和刻意地去保存独有的记忆,以一种“口述历史”的形式来告诉我们的下一代,曾经发生过什么。
我们个人的口述历史也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怎么能够忘记?这是一场记忆与遗忘的抗争。
作者是童书创作者、前媒体人
也许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让很多人感到无望,但回到计划经济模式,才是令绝大多数人绝望的吧!经济学家希望人们能从中感受到常识的重要性,但是人们只会在没有得到时抱怨,得到一点时就表示感恩。人们最缺少的就是思考、回忆和回归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