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斌:从产能变化看中国改革开放重要性

时间:2022-06-18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陈鸿斌

中国从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持续长足发展,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明显提升。与此同时,中国在许多领域的产能也出现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甚至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这里仅以中国钢铁工业和港口建设为例来说明。先说钢铁工业。中国的钢产量在1949年仅为区区16万吨,直至1957年也仅增至535万吨。虽然增长幅度不小,但对全球人口第一大国而言,这点钢产量是远远不够的。1957年大陆政府发动了“大跃进”,那时毛泽东公开号召在15年内实现超英赶美的目标。但当时中国并没有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概念,而是以钢产量作为主要目标。因为在当时的中国领导人看来,工业以钢为纲,钢产量成为衡量国家地位的唯一指标。似乎只要钢产量上去了,大国地位就得以确立了。于是,1958年中国领导人开始考虑在当年大幅度提高钢产量的问题。在以毛泽东全力敦促下,最后确定的当年钢产量目标为1070万吨,也就是比上年翻一番。

最后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炼钢铁”运动,但钢产量仍仅为800万吨,与预定计划相距甚远。而且其中很多是在各地采用土法冶炼的“钢材”,质量完全不达标,根本不能用,领导人只能“望钢兴叹”。此外,为此还砍了很多树来替代炼钢所不可少的焦炭,所以对环境也造成严重破坏。此后中国进入连续三年困难时期,钢产量随即出现徘徊局面,1962年回落到667万吨,直至1968年也不过901万吨,此后直到1969年才终于站上1000万吨大关,在改革开放开始的1978年也仅为3178万吨。

改革开放后中国引进的第一个大项目,就是在上海建设宝山钢铁厂,这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化的钢铁企业,中国钢产量因此突飞猛进。1996年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2020年又站上10亿吨大关。此时的中国钢产量早已不是当年所追求的世界第一,而是占全球的半壁江山以上。由于国内市场无法消化如此大量的钢材,所以中国也早开始向全世界积极出口钢材,由此还导致欧盟指责中国倾销。另外,由于中国一些地方的钢铁厂生产工艺落后,还导致环境严重破坏。鉴于钢铁产能过剩,中国早已对一些落后的钢铁企业实施严格限产甚至关闭措施。

早在2005年,国家发改委就下发文件,宣布将控制钢铁生产总量,淘汰落后产能。当时提出的目标是将产能控制在4亿吨,准备淘汰5500万吨炼钢能力。但随即中国的钢产量就突破4亿吨,于是限制目标又调整为5亿吨,宣布淘汰的炼铁高炉相继从200立方米提升至300立方米和400立方米,例如仅河北省的钢铁产能就从巅峰时的3.2亿吨压缩到2亿吨。

但整体情况却是越限制,钢铁产能越增加。2021年中国的钢产量是10.65亿吨,全球占比高达56.7%。当年竭尽全力仍未能实现的全年钢产量1070万吨目标,只相当于目前三天半的产量,实在令人感觉恍若隔世。如今对中国一些地方的中小钢铁企业而言,他们在竭尽全力争取生存下去,尽管产能和生产工艺比当年不知提升了多少。

接下来再说中国的港口建设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港口建设也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在1978年以前,中国港口不仅没有装卸过一个集装箱,而且一些港口还在采用极为原始的人背肩扛方式,与100年前的港口作业方式没有任何变化。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大量进口国外的成套设备和家用电器等产品,进口船舶接踵而至,中国港口开始出现严重的拥堵局面。以上海为例,当时的上海港仍以黄浦江两岸港口为作业区,而黄浦江水深最浅处仅为5米,江面最窄处也就300米,稍大一点的船舶根本进不了港。再加上港口的机械化水平很低,自动化更是空白,所以装卸效率极为低下,以至许多进口船舶根本无法进港卸货,在长江口外等候进港的船舶一度多达200艘以上。

这些船舶一般都要等候数天乃至十几天甚至一个月以上才能入港卸货,严重降低了进口船舶的效率,以至上海港每天都要支付大量的迟滞赔款。当时中国的外汇极为紧缺,每天将大量宝贵的外汇扔进黄浦江而无可奈何,这就是当时中国的港口状况。

痛定思痛,中国政府开始竭尽全力建设基础设施,其中当然包括港口建设。经过多年持续建设,中国的港口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上海港在1978年才开始发运第一批集装箱,但到2010年就跃居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第一,从那以来一直保持这一地位,而且领先优势也愈发明显。上海港从1994年开始从黄浦江两岸迁至外高桥港区,那里不仅水深要大于黄浦江,而且作业场地面积不可同日而语。但长江口水深仍不足够20万吨以上的巨轮入港,所以上海从2005年又开发了洋山港,这才彻底解决水深不够的问题。

在这期间,中国各地都争先恐后加大港口建设力度,尤其是长江沿岸的各内河港口,以至港口出现明显的供大于求局面,一些港口一年也没有几艘船舶靠泊作业。在持续亏损的情况下,一些内河港口不得不相继关闭。例如2021年就减少了1275个泊位,其中沿海泊位减少42个,内河泊位减少了1233个之多。这一状况持续多年,估计今后仍会持续下去。从当年持续多年的“压船压港”困局,到如今诸多内河港口门可罗雀,这一匪夷所思的变化也就发生在弹指一挥间。

以上所举两例,只不过是中国诸多产业产能严重供过于求的普通案例而已,与此类似的产业可说比比皆是。例如中国的煤炭产量和水泥产量也都占全球一半左右。水泥生产严重污染大气,所以目前也面临严厉的产能限制政策。2017年中国政府提出“去产能五大行业”,钢铁名列第一,水泥排名第二。水泥产量在2014年达到顶峰后出现了下行趋势。煤炭产量虽然屡创新高,鉴于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明显占据半壁江山以上,所以不仅未面临限产政策,相反每年还要进口一定数量的煤炭。当然水泥和煤炭产能得以大幅提升,同样有赖于改革开放政策。

所以,中国欲持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就必须继续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而且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力度也必须进一步加大,舍此别无其他途径。

作者是中国上海退休学者

中国欲持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就必须继续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而且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力度也必须进一步加大。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