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财:李登辉“一中论述”变迁与影响

时间:2020-08-05 07:5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柳金财

享誉国际社会的台湾民主先行者、台湾前总统李登辉,于7月30日辞世,享耆寿98岁。台湾总统蔡英文给予他“民主台湾,有您永恆看顾”的高度誉称。

美国国务卿逢佩奥发表正式声明哀悼,以“前台湾总统”尊称李登辉,赞誉其政治改革将台湾变成民主灯塔,并强调将继续加强美台关系,缅怀李登辉的政治资产。作为民主改革之重要领袖,支持者尊称李登辉为“台湾之父”;反对者则称其为“台独教父”。

综观李登辉执政12年期间,不断对“一中”进行重新诠释,在概念上已质变。从提出坚持“一中原则”“一国两区”“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及抛出“一个中国指向的阶段性两个中国政策”、阐述两岸现状是“一个分治中国”,最终提出震惊台湾、两岸与国际社会的“特殊的国与国关系”,逐渐抛弃传统原型的“一中原则”。

首先,他在执政初期提出“一中”就是“中华民国”,包容性定位两岸关系为“一国两区”。1988年2月宣称中华民国国策:“就是只有一个中国而没有两个中国的政策。只有一个中国,我们必须要统一。” 

1990年8月他宣布拟制定《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纳入“一国两区”定位加以“法制化”。在1991年3月通过的《国家统一纲领》中,明确两岸定位为互不否认的对等“政治实体”。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关于“一个中国涵义”》明列:“一个中国”应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他在执政初期明确以“一个中国、两区、两个对等政治实体”来定位两岸关系。

其次,执政初期定位两岸关系属于“一国内部”,而非“国与国关系”。主张中国暂时分裂为两个地区,且在两个地区分别存在着统治台湾地区的中华民国,及统治大陆地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两者为完全对等的政治实体。这两个“互不否认”的对等政治实体各自享有统治权,在其所管辖的区域内,拥有排他的管辖权,其间关系为“一个中国”原则下分治之两区,属于“一国内部”性质,而非“两国论”意涵。

复次,倡议“未来一个中国”。1997年台湾行政院新闻局发表《透视一个中国说帖》,表明“一个中国”说法已暗示目前中国并未统一。若已统一,就不会有“一中问题”;强调“一个中国”,正因中国现在不是一个。“一中内涵”应是“各自表述”下的“一个分治中国”,未来式则是“一个民主、自由、均富统一的新中国”。

“一个分治中国”表明两岸均未统治对方,任何一造都不能代表对方,甚至代表全中国,只能代表各自有效统治的地区。既然“一个分治中国”是对两岸现状的事实表述,当然“一个中国”则指向“未来不是现在”。

再者,从“一中原则”断裂转换成“特殊的两个国家”。1999年7月李登辉提出自“1991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而非合一政府,一叛乱团体,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个中国的内部关系’”。

同年8月国民党第十五全第二次会议通过,以“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定位两岸关系。“一个中国”已非现在式,而是民主统一后始会有“未来一中”。而“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定位已不同于《国家统一纲领》《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将两岸定位为“一国内部”的对等政治实体。

最后,“一中论述”仍有两岸统合政治思维。回顾2000年卸任总统前李登辉接受专访,当被问希望得到什么评价?李登辉回答:“我希望被评价为爱台湾人也爱中国人的人”;可见其政治生涯闭幕式收场仍有统一外壳,在其出版“余生”一书再印证“我从来不曾主张台独”。

综观其“一中论述”,即使最后提出“特殊国与国关系”,仍主张“一个中国”是“过去式”也是“未来式”、而“现在式”则为“一个分治中国”,并非完全不具两岸统合政治思维。“一个中国”是由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构成,这才是“完整的中国”。

李登辉的“一中论述”变迁,对两岸关系产生巨大影响,历届台湾总统各取某一阶段论述,作为其两岸路线指导原则,其产生影响与效应各有所不同。例如民进党籍前总统陈水扁曾倡议,两岸共同架构“未来一个中国”,认为“一个中国”是“未来式”,这是民进党首度执政时,与国民党政府在两岸路线的“共同交集点”。受到李登辉政治改革冲击,民进党抛弃台湾尚未独立、地位未定论及中华民国是外来政权之诉求,而采取台湾已经独立、承认中华民国存在。

而属于国民党籍前总统马英九则认为,李登辉主持国统会,通过两岸皆坚持“一中原则”,但对“一中涵义”认知有所不同,这为“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奠基,开启两岸对话时代,共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新世纪。

现任民进党籍总统蔡英文则提出,依据《中华民国宪法》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大陆当局视为“未完成答卷”,其矛盾之处是若依据宪法及宪法增修条文,界定两岸定位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吗?或者依据关系条例明确两岸定位是“一国两区”吗?显然,究竟是选择“两国论”或“一国两区”,其理甚明,这将会对两岸关系发展产生不同政治效应。

作者是台湾佛光大学

公共事务学系助理教授

赞一下
(14)
40%
赞一下
(21)
6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