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李登辉功在民主 过在两岸

时间:2020-07-31 10:5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台湾《中国时报》社论

台湾前总统李登辉去世,享年98岁,他继承蒋经国遗志,完成台湾本土化、民主化改革大业,让台湾在国际社会眼中不再是一个威权政体,而是亚洲民主化的范例,他历经6次修宪,取得中华民国在台湾有效统治的法理基础,并将两岸关系定位为国家统一前的特殊关系,奠定两岸交流的宪法基础。但他自1994年开始展现强烈的日本认同,又在1999年提出“特殊国与国关系”两岸定位,认定“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国家”,不但在台湾内部引发政争,大陆更将此定调为华独或独台,两岸关系动荡不安。卸任后他旗帜鲜明走上台独道路,背叛了蒋经国与国民党,留下“毁誉参半”的历史地位。

李登辉当上总统,是历史的偶然,因为前总统蒋经国死在任内,否则以当时国民党绝对的政治、经济、社会控制能力,不可能产生一个本省籍总统,李登辉在关键时刻处在关键位置上,有惊无险地接任总统。他在收拢党政军权后,选择继续推动民主改革,并在国民党败选后平顺交出政权,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决定。

民主先生 实至名归

当然,民主改革是沛然莫之能御的民意趋向,但实现的过程还是需要几番角力与折冲,并非水到渠成。李登辉展现高明的政治谋略和在野势力相呼应,一步步拆解国民党威权体制,废除《临时条款》,进行6次修宪,让万年国会退位,总统、市长与国会皆由民选产生,最后废了国民大会。现在大家投票选总统、北高市长和立委都觉得理所当然,但这些在李登辉继任总统前都不存在,台湾在不流血、不动荡的状态下完成民主化,因而被全球誉为“宁静革命”,李登辉“民主先生”的尊号实至名归。

李登辉也开始了“务实外交”路线,过去政府在外交上坚持“汉贼不两立”,结果日陷孤立颓势,李登辉就任后打破以往的僵化思维,开始出访新加坡、菲律宾等无邦交国家,最大的成果是藉美国舆论与国会的同情,迫使柯林顿政府同意他赴美参加康乃尔大学校友会活动,写下了第一次我国元首访问美国的历史纪绿。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之后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踏上美国已是常态,这真要感谢李登辉在万般艰难中为台湾撞破这道高墙。

在两岸关系上,李登辉打破蒋经国“汉贼不两立”困局,是历史的开创者,却同时制造了两岸冲突的新火种。初任总统时,两岸还在“汉贼不两立”敌对状态,他和大陆国家主席江泽民建立了“密使”沟通管道,接着双方各自成立海基、海协两会进行制度化协商,原本阻绝的两岸交流随之蓬勃开展。但李登辉访美让大陆鹰派抬头,导致1995年的台海导弹危机,两会协商为之中断,更为1999年“两国论”冲突埋下火种。

两国论引发两岸对抗

李登辉前期积极推动两岸和解交流,两岸从不共戴天关系中解放,商贸、旅游与文化交流络绎于途。两岸人民原本同文同种,民意要求解禁封锁、开放交流,但千岛湖、1989和导弹危机后,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观感改变,双方在体制与思维上的基本矛盾浮现,并忧心经济过度依赖大陆,李登辉因而对两岸关系踩刹车,经济面提出“戒急用忍”,政治面提出两岸“特殊国与国关系”主张,引发大陆强烈反弹与两岸间激烈的对抗关系。

李登辉对政治的影响,还包括裂解国民党,并且从党内流派之争开始,让省籍情结成为政争武器。不过政治斗争本来就很容易沿着族群作切割,族群也一直是个很好用的煽动工具。他选择连战为接班人,而非宋楚瑜,导致蓝营分裂和2000年的首度政党轮替。李登辉实现了生前交出政权的梦,却是以未预期的方式难堪下台,丢了江山的国民党也和他反目。卸任后的李登辉另组台联,开始走向深绿路线,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元首必须承受多方束缚和压力,下台后真我可以浮现,一方面也为自己创造政治空间,而台联也一直颇受民进党礼遇。

评价政治人物,必须从当时的时空环境,完整持平地观看,李登辉的视野格局、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对台湾的付出与用心,乃是当今政坛许多人所不及的。现今台湾的民主、外交和两岸,都留下了许多李登辉的遗绪,他对台湾的贡献,必然在历史留下深刻印记。

赞一下
(60)
48.4%
赞一下
(64)
51.6%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