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畏浮云蔽日 疫情后的世界主题(2)

时间:2020-07-31 10:4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当亚洲疫情爆发,其他欧美国家的政客忙着藉指责中国收获民意时,德国积极储备医疗设备为疫情爆发做充足的准备,当德国的疫情爆发后,其他国家的政客为保住经济一再延误采取积极防控措施,默克尔和联邦各州州长们选择遵从专家的建议严格执行禁足令。在不少国家选择只收治重症时,德国的做法是“相对较早就开始对症状较轻的人进行检测”,而不是等到他们的病毒已经发作,再派人跟踪治疗。凡此种种,让默克尔收获较高声望。

韩国疫情爆发之初,总统文在寅的支持率只有44.7%,但是疫情得到有效管控后的2020年5月文在寅的支持率高达70%以上,打破1987年以来韩国总统就任第三年时支持率从未超过50%的规律,创下新纪录。4月的韩国国会选举中,文在寅所在的共同民主党斩获180席,获得60%的席位,也是自1987年来,首次出现由单一政党占据国会五分之三议席的情况。不照抄他国经验,没有将精力用在转嫁矛盾、批评中国输入疫情上,这种直面问题不逃避不推诿的积极防控就远非一些民粹政客可比。

疫情带来的经济创伤逐步显现,其所带来的政治影响也必然会逐步释放。在危机面前,民众需要的是能够带领他们走出困局的领导人。民粹主义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它们仍有强大的存在土壤。但疫情也向务实政治家们提供了最大的聚光效应和施展舞台。

成熟领袖仍然是中流砥柱

放在更大背景来看,相对成熟理性的政治人物仍然占据重要话语权。

在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极力平息国内的民族主义浪潮,他当然清楚美国在中印边界冲突中,一直以主动批评中国的方式来拉拢印度,也非常明白此时获得美国的支持比寻常会容易许多,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试图稳住局势。一边做出政治表态,让印度国内的情绪通过边界对峙得到一部分释放,一边尽力避免冲突升级为争端,积极与中国进行沟通,缓和矛盾,继续维持印度在美日同中俄之间的平衡。

莫迪非常清楚今天印度的大国地位来源于过去数十年的发展。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未来,生存发展都是14亿印度人最要紧的事。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经常表现出一副谄媚特朗普的模样,多次在会见普京时一路小跑丑态尽显,一度备受外界质疑。但必须看到,日本是近几年少有的、同时与中美保持良好关系的国家,且既被特朗普评为最喜欢的两位领导人之一(据美国前国安顾问博尔顿所述,另一位是英国首相约翰逊),又与中日关系实现根本性改善,李克强2018年5月访日、安倍2018年10月访华,让中日两国走出过去八年的对抗。八年来安倍会见普京的次数超过25次,试图推进日俄和平条约缔结谈判。

应该说,日本正面临二战后周边安全格局的最大变化。中日、日俄关系的改善是美国对日本安全保障发生变化之后,日本对自身安全处境的调整。只有这样,日本在面对美国的安全勒索时才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合作发展仍然是疫情下的世界主题

近年来,随着特朗普、约翰逊、博索纳罗等人的上任和右翼民粹主义的崛起,许多人都对世界局势的走向充满忧虑。当中美结构性矛盾愈演愈烈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悲观声音更是有增无减。只是,拨开纷纷扰扰的迷雾,其实会发现合作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流选择。

纵使右翼民粹主义有社会土壤,纵使当前世界发展面临空前危机,但对于绝大多数国家和民众来说,渴望平稳富足的生活依然是最主要最朴素的诉求。若要实现这个目标,对抗、冲突和排外都不可能是长久之道,唯有搁置分歧、寻求合作才是真正长久而行之有效的选择。

既然如此,那些真正成熟的政治领袖只会抓紧一切机会,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中为国家谋求最大利益,试图借力民粹的政客,在疫情防控上的失分只是眼下可以看到的败笔,未来的竞争中,民粹主义者注定不会有太多赢面。

世界将向何处去,并不高深莫测。即使在当前疫情冲击下,中美关系临到新低点,74%的美国在华企业仍表示计划扩大对华投资,如华为、阿里等中国企业依旧持续表现与美国企业、消费者及政府配合的意愿。多国领导人也在持续呼吁中美加强沟通对话、避免对抗分裂。诸如习近平、普京、默克尔、莫迪、安倍等诸多国家领导人近来频频互相通话商讨恢复经济,他们在各自国内的地位和对世界的影响力不会让世界政治轻易陷入歧途。

成熟的政治家不会放任局势失控,更不会为纷争的现象所累。

赞一下
(11)
84.6%
赞一下
(2)
15.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