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民:中美互关领事馆是雷声大雨点小?

时间:2020-07-31 07:5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7月21日,美国国务院要求关闭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作为回应,7月24日,中国宣布将关闭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这一来二去,两国关系急转直下。

而7月23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的一番讲话,更被一些人视为21世纪的“铁幕演说”。中美关系为何恶化至此?两国有无爆发武装冲突的可能?长远来看,两国可能重归于好还是更加对立?

本次互关领馆事件虽来的突然,却也是中美近几年关系恶化后的某种必然。自从中美贸易战打响,两国关系就逐渐恶化。美国在涉港和涉疆问题上的作为,尤其签署了针对中国官员的制裁法案,让两国的对抗由经贸领域扩展到人权领域。

中美在南中国海地区的军事较量、对亚太地区话语权的争夺,也让两国的战略利益发生明显冲突。更根本的是,作为新崛起的世界第二强国的中国,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必然发生激烈的竞争,在某些领域甚至呈现零和博弈。

在这多种因素持续数年的共同作用下,刚在7月发生“闭馆风波”,就不奇怪了。何况特朗普不久前刚签署《香港自治法案》,制裁涉嫌“破坏香港自治”的陆港官员。中方同时也采取了反制裁措施,针对在涉港问题上活跃的美国议员实施制裁。紧接着,美国指控中领馆外交官协助间谍活动。这成为“闭馆风波”的导火线。

在蓬佩奥23日的演讲中,提到一个关键问题,即美国认为长达数十年的对华接触政策已经失败,美国在内的西方必须以强硬态度应对中国,取代以前的接触政策。“闭馆风波”似乎就是这种政策转变的哨音。

自尼逊访华起,无论是左翼当政的卡特、奥巴马时代,还是右翼的里根、布什父子执政时期,美国出于各种原因如对抗苏联等,采取对华友好政策,并试图以接触促改变,使中国走向自由化。但中国由于多种原因,在经济自由化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并未实现政治自由化。

最近几年,中国国内政治和对外政策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更不可能走向自由化了。因此,中美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日益凸显,两种不同的体制、不同的文明之间,不信任日益加深,猜忌和怨怼越发增多。

当然,真正对中美两国关系演变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国家利益。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的地位遭到挑战,双方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利益冲突。特朗普的右翼政府更加趋利,并不很计较人权问题,却在经贸、战略、科技等各涉及真金白银的“实际利益”上锱铢必较。

这就让美国对华政策在实践层面更加强硬,具体措施也更直接和有力度。中国自然不甘示弱,力图反击。两个庞然大物就这样上演了激烈碰撞。“闭馆风波”就是两强碰撞下溅出的一粒闪亮的火花。

“闭馆风波”将成为中美冷战的“揭幕仪式”吗?两国关系是否会呈螺旋式下坠般恶化,甚至发生武装冲突?

笔者并不这样认为。笔者在此前一篇评论关于特朗普签署《香港自治法案》的文章中就提到,特朗普政府的逐利特性,以及特朗普本人为争取连任的打算,都会影响美国对华强硬政策的坚定性、持续性。特朗普无意真的与中国政府闹翻,以免导致中国经济报复对其连任不利。

当然,蓬佩奥等美国右翼对华强硬派人物,或许的确希望借机建立起对华的新冷战体系,并将之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法案固定下来。但他们毕竟只是美国政坛的部分成员,是否可以得到两党大多数成员坚定支持尚未可知。

大选前的未来半年,美国对华政策存在两种可能。如果由特朗普为首的务实派主导,中美关系就在可控范围内,不会继续恶化,甚至实际上好转,哪怕表面还是激烈冲突。

至于“闭馆风波”,则会变成形式大于实质的外交秀。例如特朗普2018年曾驱逐60名俄罗斯外交官员,但不影响他亲俄的态度。反之,如果蓬佩奥和卢比奥、克鲁兹等在意识形态上对华强硬的右翼政客说服了特朗普,或者特朗普对他们推行的强硬政策不加干涉,中美关系将进入冰冻期。

大选之后,如果是特朗普连任,他或蓬佩奥等人的政策会延续下去;如果是民主党执政,则很可能会在关注领域和具体方针上发生变化,例如由首要关注经济变为强调人权问题优先,但对华强硬的基调不会改变。

至于对抗形式,大抵还是以经贸、宣传、科技等领域的竞争与冲突为主。双方都不会冒发动战争的风险,即便局部武装冲突也不会主动挑起。两个核大国深知战争的恶性循环,会带来怎样惨烈的后果。但例如海空武装擦枪走火,或者出现“代理人冲突”,还是有可能的。

总之,随着中美两国国内政局的变化和国际形势的变迁,中美磕磕绊绊但合作大于竞争的时代已一去不返。无论中美关系在7月惊雷后短暂云开雾散还是雷雨交加,长期而言,中美两国日益升级的冲突与对立都难以逆转。

(作者是美国的《中国战略分析》杂志撰稿人,国际政治研究者,作家)

赞一下
(16)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