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泳霖:中美“接触派”的黄昏

时间:2020-07-29 09:0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作者:苏泳霖

来源:中时电子报

中美互相关闭领事馆的政治议题延烧,意外让美国驻成都总领事夫人庄祖宜变成焦点。庄祖宜在中国大陆之所以受到欢迎以致成为微博“大V”,不仅是其文艺气质和畅销作家的身份,关键更在于她作为美国外交官夫人、传统中华文化家庭与台湾成长背景所形塑的文化内涵,具有沟通两岸、中美文化的独特魅力。

然而,在这一轮中美的外交拉扯与民意摩擦中,庄祖宜不幸成为众矢之的,卷入政治的漩涡中。而最值得观察的是,庄祖宜不只是因失言提及“纳粹驱赶犹太人”而被大陆网民骂翻,她的外省二代背景、对中华文化与大陆社会的亲切感,也不见容于台湾独派网民,进而陷入“两头不讨好”的窘境。

无独有偶,庄祖宜的尴尬境遇,不久前在另一个人身上刚刚碾过,他就是美籍记者、作家张彥(本名为Ian Denis Johnson)。具有《纽约时报》驻华记者身份的张彥,因中美互相驱赶驻点媒体,不得不打包离开北京。这位扎根中国社会30年、精通中文的美国人撰写长文《在崩塌的地缘政治中,我被迫离开中国》,以感性的基调表达了对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不舍之情。

不料,张彥的这一篇深情自白,一边被大陆网民冷嘲热讽,痛批其过去涉入大陆反体制活动的历史,斥其为美国渗透颠覆中国的棋子,还假惺惺向中国民众道別,另一边海外网民也非常不客气地批评张彥的本质是“乡愿”,指其在大陆享受“对美统战红利”,根本不值得同情。

张彥、庄祖宜都可以称为“接触派”的代表。无论是在“小两岸”的大陆和台湾之间,还是在“大两岸”的中美之间,过去30多年来“接触派”都在彼此官方和民间关系的改善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正面角色。美国的“熊猫拥抱派”,大陆在美留学生、在台陆生和陆配、学者和媒体人,台湾在陆艺人、台商和台生等,其实都是广义的“接触派”的一员。

当然,如果非要上纲上线地审视,尼克松时代以降,美国对大陆基本政策的确是以“接触”促“演变”,“接触派”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一种政治目的。事实也证明,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尤其是在两个意识形态敌对、存在政治紧张关系的社会间穿梭,“接触派”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政治情势的影响,时刻存在卷入政治漩涡的风险。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也就意味着交流未必会增进共识,但反过来看,不交流、欠沟通的结局一定会导致偏见和敌视,最终招致对立和对抗。特朗普政府的鹰派势力,以对华“接触”路线失败为名,逐渐关闭和大陆沟通、交往的大门,这样做的后果必然造成中美新一代年轻人的隔阂与仇视。

大陆的90后、00后年轻人,都在美式现代文化浸润下成长起来,麦当劳、NBA、好莱坞是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这只能证明美国“接触”政策的成功,而非失败。同样,这几年随着大陆网络软实力的增强,美国年轻人对抖音、对李子柒的兴趣,实际上更有助于将两国年轻一代拉入同一个文化圈层。

遗憾的是,从张彥到庄祖宜,他们的境遇都不约而同指向一个现象,那就是“接触派”黄昏已现,“脱勾”时代暗夜的第一丝寒意已经袭来。夏虫不可语冰,不知如今自认为理所当然地享受在“接触”红利下的大陆年轻人,会如何看待可能要走入的漫漫长夜?

赞一下
(31)
59.6%
赞一下
(21)
40.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