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雕像之战:由反种族主义到文化战争

时间:2020-07-15 09:3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作者:毛咏琪

“我们永远不会容许暴民拉倒我们的雕像、抹杀我们的历史、荼毒我们的孩子、践踏我们的自由。”美国总统特朗普于7月3日在“总统山”(Mount Rushmore)主持独立日前夕庆祝活动,指控近期反种族歧视示威浪潮中,示威者推倒美国历史雕像的行为是一场“左翼文化革命”。雕像所纪念的人物,其歌颂之价值与理念不合时宜时,拉倒它、藏起它,社会矛盾与种族不平等的问题是否就随雕像而去?

5月25日,美国明尼苏达州黑人男子弗洛伊德(George Floyd)遭白人警员跪颈致死后,示威骚乱更掀起一股推倒雕像潮,全国一些涉及种族争议、殖民主义及蓄奴历史的雕像、纪念碑遭破坏或推倒,包括美国开国元勋兼第三任总统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南方邦联总统戴维斯(Jefferson Davis)、南方邦联将领罗伯特.李(Robert E. Lee)、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Ulysses Grant)、国歌作者基伊(Francis Scott Key)、被美洲原住民视为侵略者的探险家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等。

虽然推倒南方邦联领袖雕像的事,在过去几年“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示威浪潮里已多次发生,相关讨论亦偶有提起,规模却没今时今日来得大,更牵扯到高等学府除名、撤下邦联旗(Confederate flag)等连锁反应。

雕像去留关乎种族平权

回归到推倒雕像的议题本身,特朗普先于6月26日宣布签署一项行政命令,保护美国的古迹、纪念碑和雕像,破坏者恐面临监禁等重罚。特朗普其后在独立日宣布签署行政命令,修建名为“美国英雄国家园林”的雕像公园,已入选的31位人物包括乔治.华盛顿、另一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着名废奴主义者哈莉特.塔布曼(Harriet Tubman)、战争英雄麦克阿瑟将军(Douglas MacArthur)、巴顿将军(George S. Patton),还有几位保守派已故人物如前总统列根(Ronald Reagan)、前最高法院大法官斯加利亚(Antonin Scalia)、葛培理牧师(Billy Graham)等。

杰佛逊起草的《独立宣言》中,提倡“人皆生而平等”,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权利,而1789年正式生效的《美国宪法》列明联邦无权干预州政府的奴隶制。然而,当年以绚丽文字宣扬自由、平等的杰佛逊与乔治.华盛顿本身都是蓄奴者,每当后世的美国人庆祝独立日或歌颂这些开国元勋时,都难免刺痛黑奴及原住民后代,以及反对奴隶制度人士的神经,愈庆祝愈冒犯。然而,这些人物奠定当今维系美国的诸多核心价值,激进示威者真正渴望推倒的只是根深柢固的种族不平等。

这得回看历史因由,美国的奴隶制度与白人至上主义是紧紧相连的,蓄奴者与奴隶地位仅以肤色来区分,就算当时在自由州(free states),拥有人身自由的黑人的权利同样遭受剥削,久而久之,黑皮肤就是与“低等”及“不自由”相连;白皮肤则被视为“高等”及获享宪法里所列明的“自由”。美利坚联盟国(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即南方邦联)1861年组成,种族成为了他们建构理想社会的核心议题,并在立国文献中提倡黑奴奴隶制是国家的基石。

由组成至瓦解,南方邦联只经历五个寒暑,代表它的战旗及后仍在美国国土内飘扬着,历时百余年。过往,在南方州份不时出现“三K党”(Ku Klux Klan)挥着南方邦联旗帜的游行,该白人至上主义组织的权益至今仍受到美国法律保护。踏入二十一世纪,移除相关历史人物雕像之声音才开始陆续出现。各地政府对于争议人物塑像或地标的“去与留”都成了政治议题,而美国不少顶尖的高等学府都曾收受白人至上种族主义者的大笔捐助,学院或建筑以这些人物命名,哈佛、耶鲁、布朗等大学的校园内都发起研讨历史,领导这场影响美国社会逾百年的大思辨,寻求走出社会撕裂困局。

不应景仰或抹杀的历史

除了这次“遭殃”的国父级人物,南方邦联领袖雕像的去留问题在美国社会讨论已久。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散落美国南部的南方邦联雕像估计多达数百座,屹立在议会花园、巿政厅广场等巿内重要位置。随着时代转变,在种族平权等“政治正确”观念影响下,在弗洛伊德被杀事件之前,当局自2015年至去年已移除约114座雕像,包括罗伯特.李、戴维斯等人物。

不过,有人认为把雕像从巿面当眼位置移除,通通送进储物室,都只是“掩眼法”,只是把历史痕迹移除了,却没治好社会的种族歧视病,也没疗癒美国人民的历史伤口。弗洛伊德之死引发全球更多迫切的疑问:昔日具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否要被重新审视或推倒?有多少故事需要更全面、更诚实地解读?应如何向下一代讲授历史?

除了雕像本身,其所处位置及周遭环境亦影响其赋予的含意,因此,过往不少人提出与其拆去雕像,不如搬迁雕像,以让后世毋忘历史之痛。

大选前挑动文化战争

纵使白人至上主义、纪念南方邦联等争议、种族歧视的事实在美国社会存在多年,受到漠视,但弗洛伊德之死再次敲响了美国种族不平等的丧钟,多元种族社会运动都在“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旗帜下发酵,规模之大前所未见,当权者与政客都不得不正视,加上大选临近,令雕像拆卸与否、大学“除名”等问题变得白热化。

先有民主党籍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顺应民意”,在6月上旬呼吁移除国会山庄的11尊南方邦联人物的雕像,形容雕像是向仇恨致敬。特朗普在“总统山”的独立日演说,直指推倒或毁坏雕像的行为是“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强迫他人服从及接受一己观点的做法,是极权主义的绝对体现,而抹杀美国历史人物之举,也是一场意图推翻美国革命的“左翼文化革命”(left-wing cultural revolution)。主流媒体纷纷把这番演说解读为—特朗普锐意挑起“文化战争”(culture war)作为其选举策略。

雕像往后要怎样处理、拉倒与否,需由社会讨论定断。然而,当这场反种族歧视运动演变成政客口中的“文化战争”时,下场只会是让社会撕裂加剧而没法纠正历史错误。

赞一下
(3)
30%
赞一下
(7)
7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