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制定要解决的到底是教育平等还是教育公平?(2)

时间:2020-07-15 07:3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2.教育公平的特殊性

教育公平为什么如此特殊?

教育本身是一种通过向个人传递社会经验和知识,使其个体社会化进而使社会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所以,教育不仅跟个人成长相关,还关系到科技、文化、医学乃至社会福祉,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由于这个认识,公共教育普遍被认为是一项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主导,由公共财政为教育费用提供支持。

但教育又有其私利性。上世纪60年代,舒尔茨(T. w. Schultz)提出了人力资本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资本。人力资本通过对人力的投资而形成,其途径包括:投资于教育、投资于保健、投资于劳动力国内流动、投资于移民入境。其中,对教育的投资是最重要的途径。

既然有教育投资,也就有对于投资效益的评估。明瑟(Mincer)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教育收益函数”一直是西方学者广为应用的估算教育个人收益率的工具。根据这一模型计算出来的教育个人收益率为收入与教育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的观点提供了实证依据。国内学者也通过采集改革开放之后教育增长和收入增长的数据验证了教育与收入的正相关关系。

收入与教育正相关,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必然追逐更好的教育资源。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教育是一种稀缺资源,市场经济状况差异以及区域差异的存在会引起稀缺资源在不同主体和不同区域之间的配置不均,从而影响教育公平。

现实确实如此,市场导向的教育具有很明显的利弊。一方面,它可以缓解国家教育投入的巨大负担,增强教育制度的灵活性、多样性、自主性,扩大选择权,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高学校办学的绩效责任意识和效率,在竞争中提高教育水平、培育更好的教育市场。例如上海的民办教育,确实起到了激活竞争、提高办学水平的效果。

但另一方面,市场导向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导致某种程度的社会分化,并有可能将那些因社会和地理位置原因被边缘化的群体排除在竞争和择校的新机制之外。公共教育资源的流失、区域间教育发展的梯度拉大、学费不断推高等现象也确实在上海民办教育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屡见不鲜。

市场逐利,但由于教育的公益性和重要性,政府并不会也不能完全放任市场去调配资源,在必要时需要通过有形手干预市场,重新配置资源,于是有了上海民办摇号的结果。

3.政策制定者角度下教育公平的考虑

教育公平在全世界范围内仍是一个正在探索、试错和改进的话题。教育机构、家长的不同角度对于教育公平的理解肯定不一样。但是,市场的裁判员—政策制定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考量角度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应该遵循两个原则。

首先,对于不同群体、不同类型教育,政策制定者对于教育公平的定义必须要有目的导向。鉴于教育的多样化目标——为就业市场培养人才、培养合格公民、增加教育体验等,只用一个原则来分配教育资源是否合理?例如,支持职业准备的分配政策可能与支持其他目标(如培养合格公民)的分配政策有很大不同。由于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因此对劳动力市场而言成功的教育似乎是一种商品,其价值取决于其相对地位。即,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手在这个领域的教育水平如何,因为我们将在竞争同一份工作。相反,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可以看作是一种非定位性的商品,不受他人在这一领域的成功的损害,这不是一个竞争领域。

其次,无论出于哪种目的,教育公平的原则显然不能是单一的,而最基础的要求就是教育机会平等。

赞一下
(10)
62.5%
赞一下
(6)
37.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