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半壁泽国 治水勿轻小河

时间:2020-07-13 13:4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香港明报社评文章称,疫情的创伤还未痊癒,中国又遭遇了一场席卷27省区市的洪水灾害。截至上周四(9日),洪灾造成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3000多万人次受灾,140多人死亡或失踪,27万间房屋倒塌或损坏,约2700公顷农田受浸,其中近300公顷绝收,直接损失600多亿元人民币。7月4日以来,全国有212条河流超警戒水位,其中19条发生超历史洪水,昨天长江武汉关水位已达近21年来的最高值28.4米,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达22.53米,突破历史最高纪录,江西防汛应急级别已升至最高的一级……今年的洪涝来势兇猛,固然有短时豪雨集中等天气因素,但导致乡村河水氾滥、汪洋一片、城镇水浸民居的景象处处,也暴露了内地忽视支流河溪治理、小型水库失修,以及城镇排水系统落后等诸多问题,有人谋不臧之嫌。

洪水属于天灾,相较大部分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带的欧美国家,中国处于季风性气候带,面临更多不确定性,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可见,自古以来,治水从来都是治国的一大主题。按传统说法,2020年属“闰四月、吃树叶”的灾年。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持续维持“厄尔尼诺”状态,6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为华南持续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截至6月30日,全国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7.3%,有75个县日降雨量突破当月纪录,32个县日降雨量突破当季纪录,很多地方雨量打破历史同期纪录。

豪雨天灾引氾滥乡村治水有盲点

不过,今年的洪水兇猛程度,远不及1998年长江大洪水,但仍有这么多地方遭灾,就需要检讨近20多年水利设施建设的缺失。经历1998大洪水之后,内地着力治理主要流域的大江大湖,重视兴修水利。20多年来,大型骨干枢纽水库防洪减灾效益显著,目前,3900公里长江干流的堤防已达到防洪标準,形成以“控制性水库”为骨干的水库群。3万多个监测站点,协同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再借助智能的防洪预报调度系统,令长江干流水位调控,号称可做到“厘米级”。

中小江河流域治理就相形见絀。有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指出,偏僻且分散的中小河防,因数量多,受影响人口相对少,在拨款方面往往被忽视,而这些中小河流正是今年南方洪水的受灾重点。这些小河流因河道狭窄,长期缺乏疏浚,一场豪雨到来,很快就氾滥成灾。而这些中小河流堤坝建设标准低,防洪能力弱,过去出现险情主要靠村民自己抢险堵漏,但现在农村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及时抢险能力更不如以往。而目前洪水监测预警,在国家和省级做得不错,但到市、县、乡村一级,就显不足。可见,治水的最后一公里,才是目前最需要加强的盲点。

另一方面,根据水利部数据,内地现有9.8万多座水库中,4000多座大中型水库保养运作良好,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同时,还能发挥防洪功能;至于另外9.4万多座小型水库,则存在不同程度隐患,是防汛的薄弱环节,此次就发生个别水库水漫堤顶、泄洪未及时通知下游甚至决堤事故,小水库的改建及运行模式改进亟待重视。此外,对于水库下游蓄洪区平时的管理、洪灾发生时的及时通报疏散等,地方政府也应守土有责。

一场暴雨路行舟城市排水显窘境

如果说防洪主要是守住堤坝的话,内涝水浸则需要城市的综合配套。近20多年内地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高楼大厦的背后,如地下车库、地下商场、地铁等立体开发,令城市结构更加复杂,但地下排水系统落后一直未有根本改善。不仅是中小城市,即使如广州、深圳这类超大都市,在一场暴雨过后,也经常出现道路水上行舟的奇景,暴露了城市管理的软肋。

城市排水能力通常以可抵御几年一遇的内涝灾害为标准,如一年一遇,一般意味可应对每小时36毫米的降雨量;两年一遇,可抵御每小时58毫米的短时强降雨;而五年一遇,即能抵御每小时69毫米的暴雨。据报道,内地多数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基本有一年一遇排水能力,而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会,都可达到五年一遇标準。

随着季节变换,至8月洪灾高危区会从江南、华南北移至淮河、黄河流域,当局已察觉到水患暴露的问题。上周总理李克强到贵州时,就专程探望了受洪水影响的农民。随后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中小河流防洪、中小水库除险和城市防涝,强化水库、堤防等巡查防守,并提出建立合理回报机制,以市场化改革推动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当然,兴修水利,功在千秋,难以立竿见影,但只要真正重视,以中国传统治水的智慧加现今“基建狂魔”的能力,未来水淹城乡的景象愈来愈少,应不是奢望。?

赞一下
(23)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