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疫情反弹须变招 “早发现”是关键

时间:2020-07-12 09:0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星岛日报社论

近期香港疫情出现反弹,昨天新增确诊二十八宗,其中十六宗是本地个案,这并不包括三十九宗初步确诊,换言之,病例将于未来数日陆续浮现,衞生防护中心传染病主任张竹君就形容,现时情况是疫情爆发以来最严重,令她十分担心。面对此“大疫转”,当局除了加强原来的抗疫措施,更要做到内地专家锺南山所说的“早防护,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而关键在大幅度增加病毒检测,找出社区内的隐性感染者,及早堵截毒源。为此,政府须果断打破对扩大检测的种种局限。

大幅增检测 有效堵病源

香港本来已连续三星期没有本地感染,到上周日却“断缆”,近几日确诊数字突然倍增,且创了新高,从个案的情况分析,疫情反弹有几个原因:一是大批港人与空海运人员由高危地区入境,部分于生活接触中,将病毒带入社区;二是一些市民因近日疫情放缓,防疫意识减弱,社交活动增加,与亲友频密交往,若本身带有病毒,便引致“社区小爆发”;三是部分播毒者属高流动性行业,如的士司机、家务助理与餐厅兼职员工等,他们与其他人接触的机会甚多,传播风险高。

本来香港社会的防疫意识甚高,加上政府实施限聚规则,故在四月以后,确诊数字渐见回落。为了恢复经济活动,政府逐步放松对行业和聚会的限制,上班与学生上课也陆续回复正常,而与此同时,市民受“困”太久,也多了出外吃饭聚会购物。然而,隐性传播链并没有完全消失,当有感染者在社区散播病毒,又未能及早发现,就造成“疫爆”,近期的第三波正由此而生。

政府“松绑”的决定没有错,过度严厉的限制,对经济杀伤力太大,就像扼着人的喉咙,不可能长时间持续,故在疫情稍为放缓时,就要适度放宽,疫情如现反覆,也不应采取“有杀错,无放过”的态度,进行完全封锁。因此,某些专家提出比数月前更严格的限制措施,并不可取。

果断破“框框” 引入新方法

这确是政策的两难,政府必须在不重创经济的前提下,调整打抗疫战的策略,有效堵截社区毒源,在这方面,锺南山的十二真言,很值得重温与参考,就是“早防护,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而当中的关键在“早发现”,故大幅度增加病毒检测数量,极之重要。

政府也知道要扩大检测,但受到种种限制,知易行难。目前公营医疗机构的检测能力已接近极限,但私营机构检测收费高,又规定要先经医生诊断,令成本增加,以至疑似感染者或居于高危社区的市民,没法即时检测,令传播风险增加。

针对这问题,政府须果断致力打破“框框”,除了尽快扩大公营机构的检测设施,如要求两所大学医学院协助,还须引入低成本的检测方法,改变原有的运作程序,令检测的涵盖范围与数量都大增,从而做到“早发现”,只有这样才可有效遏止疫情再爆发。

赞一下
(1)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