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共赢总比共输好 《三国演义》启示中日韩

时间:2019-12-25 08:0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明报社评

中日韩领导人在成都举行会谈,发表未来10年三国合作展望,总理李克强谈及中日韩关系,提到《三国演义》,强调中日韩可以合作,毋须像《三国演义》里魏、蜀、吴般你争我斗尔虞我诈。中日韩贸易规模已超过欧盟,仅次于北美自贸区,合作空间很大;与此同时,三国之间亦有很多历史纠结,任何两国关系转差,往往牵扯到三国之间的互动状况,有时确会令人产生“现代版三国”的联想,可是这个三角关系背后,其实还有美国这个第四者,若说“三国尽归司马懿”是后人对魏蜀吴缠斗多年的总结,中日韩亦应该多以历史为监,致力加强互信,设法管控分歧,力求三方共赢。

中日韩微妙三角

还有美国“第四者”

21世纪20年代即将来临,这次中日韩领导人会面,提出了《中日韩合作未来十年展望》,作为三国合作的顶层设计和蓝图。三国同意加快《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争取尽快签署东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三国亦同意协助推进美朝对话,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

中日韩不仅是邻邦,经济和产业结构也高度互补,面对环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三国更有必要加强合作,不过历史和领土矛盾,以及大国角力,却成为中日韩合作最大绊脚石,三国领袖政治互动时续时断,正是具体写照。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脱胎自东盟与中日韩“10+3”会议。2008年,三国领袖举行了首届会议,然而12年来,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只举办过8次,有4年没有举行,究其原因是三国关系时好时坏。2012年,日本“国有化”钓鱼岛,导致中日关系严重恶化,三国领导人会议连续中断3年;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登上“独岛”(日本称为竹岛),也令日韩关系一度紧张。

时隔7年,会议再由中国做东道主,三国关系在这段时间内也出现不少转折。朴槿惠上台后,日韩关系再趋紧密;2016年朴槿惠同意美军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系统,更令中韩关系恶化。及至文在寅接任韩国总统,日韩因为“慰安妇”及强征苦工赔偿等历史纠纷,关系跌入谷底,双方摩擦更进一步蔓延到其他领域,日本限制向韩国出口关键电子原料,又将韩国剔除出“对日贸易白名单”,韩国出现抵制日货浪潮,首尔政府更宣布不再续签《韩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影响日本获取朝鲜情报能力。相比之下,中日和中韩关系则有显着改善。

中日韩三角关系微妙之处,在于每当其中两国关系紧张,通常都会转向寻求与第三国改善关系,以免在区内陷入孤立。中日外交路线相对稳定,韩国则往往因为换总统而出现路线变化,保守派总统倾向亲日反朝,自由派总统则倾向亲朝亲华,易与日本发生摩擦;美国作为“第四者”存在于幕后,令到中日韩关系变得更复杂。

日韩受制于华府,面对朝鲜核威胁,亦不能失去美国的核保护伞。中美角力加剧,日韩很难置身事外,可是中国崛起,世界迎来百年不遇变局,日韩意识到有必要与中国加强经济合作,北京亦希望确立一个有助中日韩关系长远稳定的合作框架,妥善管控分歧。这次领导人会议发表《中日韩合作未来十年展望》,反映的正是这一愿景。

很多日本人和韩国人都对《三国演义》耳熟能详,李克强发言提到《三国演义》,不排除有投其所好成分,惟同时亦有以史为监之意。李克强一边强调,《三国演义》说的是中国内部纷争,不同于现代中日韩国与国关系,一边提到书中值得借监的,不是你争我斗、尔虞我诈的手法,而是故事里所展现的智慧和诚信;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亦称,中日韩不是魏蜀吴,应该合作构建“新三国时代”,早日落实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建立三方共赢关系。后人读《三国演义》,有“三国尽归司马懿”之说,意思是魏蜀吴斗来斗去,最终赢家却是后来建立晋朝的“第四者”司马家族。李克强以《三国演义》论中日韩关系,当中意涵值得细味。

战略角度长远合作

求同存异管控分歧

中日韩有太多历史纠结,一举一动很易触动邻国神经,日本以“出云”号和“加贺”号为两艘所谓“直升机护卫舰”冠名,唤起了日本侵华历史记忆;中方以“山东”舰为首艘国产航空冠名,也令人忆起19世纪中国的北洋舰队。然而邻居可以选择,邻邦不能选择。这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最大意义在于突出三国须以战略角度考虑长远合作,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中方作为今次会议东道主,某程度便充当了日韩之间的鲁仲连,促成安倍与文在寅正式会谈,虽然双方就历史问题和贸易纠纷未有多少进展,惟两国领袖至少表达了改善关系意愿。当然,“美国因素”的存在,难免令三国合作之路更为崎岖,中日韩共建东亚经济圈不会是坦途,然而设法增强政治互信、有效管控分歧,仍是未来中日韩必须走的路。

赞一下
(28)
80%
赞一下
(7)
2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