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所大学的外观。(取自网络)
中国的大学和西方的相比有何特点?这种中西对比可以从两条不同的思路来进行。一是首先总结西方大学的特点,然后用这些特点来衡量中国大学,看中国大学是否有这些特点,或者在这些特点上的表现有何不同,这是用“西方眼镜”来看中国。
另外一种思路是相反的,首先总结中国大学的特点,然后用这些特点来衡量西方的大学,看西方大学在这些特点上的表现如何,这是用“中国眼镜”来看西方。
第一种思路须注意的是西方大学并无统一模式,正如西方的资本主义并无统一模式一样。
例如,美国大学具有独立、多元、竞争、开放等特点,但欧洲大学,尤其是在政府对大学控制力度更大的国家,在这些特点上的表现就远不如美国大学,却在追求平等等方面超过美国大学。就大学与政府的关系而言,中国大学更像欧洲一些国家的大学,和美国大学截然不同。
随着新自由主义之风刮进各国的高教领域,不少国家都尝试向美国学习,用美国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大学,然后采取各种改革措施,试图让本国大学也发展出美国大学的特点。因此,很多国家的政府都把“美国化”作为大学改革的目标。
这种“美国化”的改革往往遭到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抵制,不仅因为它伤害了很多师生的利益,也因为他们对大学功能的设想与美国不同。在他们眼里,一味“美国化”是一种失去自己国家主体性的冒险行为,最后的结果往往得不偿失。
中国人对美国的羡慕也是毋庸置疑的,很多人也期望中国大学朝着“美国化”的方向改革,热衷于用美国大学的特点来衡量中国大学,发现了很多美国大学具有而中国大学缺乏的特点。
这种对比当然有助于了解中美大学之间的差异,但要了解中国大学为何缺乏美国大学的很多特点,以及要回答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就是中国大学在哪些方面不可能变得像美国大学,我们就必须先放下“美国眼镜”,戴上“中国眼镜”,努力了解在中国这片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大学的运行规律。
中国大学的政治化
笔者观察到中国大学主要受到四种力量的影响,分别是政治化、行政化、专业化和商业化力量。这四种力量型塑大学作为一个组织的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学里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教师的个体行为。
中国大学因为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部门,是政府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正如政府其他部门一样,政治化不可避免地成为保证大学符合政府心意的重要手段。
政治化的目标是实现意识形态上的忠诚与统一,是“又红又专”中红的部分。中共党组织是大学中政治化的主要力量,通过各种学习、会议、活动、谈话等,进行教育、奖励和处罚,影响大学师生的行为。
中共建国以来,大学政治化程度的强弱并非一成不变,其变化基本上由中央自上而下推动的力度决定,大学主动政治化的情况比较少见,这反映了大学内部其实对政治化并无自发的兴趣。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大学普遍高度政治化,“又红又专”甚至变成了“只红不专”;改革开放初期的上世纪80年代,大学曾经历过几年的“去政治化”;进入90年代后,大学政治化开始重新加强;21世纪后大学的兴趣集中在专业化、商业化和各种对行政化的改革,政治化曾相对低调;随着新的国家领导核心的确立,大学政治化掀起了新高潮。
大学提高了对教师,尤其是中共党员教师的政治纪律要求,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更加认真严格,某些学科中的西方教材被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得到加强,以国家最高领导人命名的研究机构大量涌现,对各种学术活动的政治审查也更加细致严密,符合政治化口味的学术作品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大学老师的书写风格都出现了政治化倾向。
中国大学的行政化
作为国家机器中的一部分,如果说大学政治化不可避免,那大学行政化也是如此。国家机器毕竟以行政化方式运行,作为这台机器上的一个重要零件,很难想象大学能够摆脱行政化的运作方式。行政化,或者说官僚化,是政府部门的主要管理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的重点本来在于以严格的程序和规则,来保证上级意图和政策的逐级实现。在商业管理主义的影响下,行政化越来越注重管理的效率和成果,各种各样的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简称KPI)被发明出来衡量行政化管理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