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辽宁、湖北两省均表示,将探索对辖内高校或科研机构“合并”“兼并”“重组”。而上海早在2015年底就对此做了规划。学者认为,新一轮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已提上议程
(记者陈少远)中国格局或将迎来改变。“合并”“重组”“共建”,近期频现于各地的政策视野和两会议题中。
日前正式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规划也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合理布局”。
山东省政府于2017年1月22日发布通知,决定成立山东省有关科研机构与高校整合共建工作领导小组。该省于2016年12月公布的《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就提出,将根据立项建设学科布局和分类,整合部分省属科研院所和高校教育科研资源,“汇聚学科发展资源优势”。
近期公布的湖北省《关于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也提出,湖北未来将“探索省属高校合并重组”。
辽宁则在日前发布的《关于推进高中等学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要将省内普通高等学校调减15所左右,停招或撤销本科39种专业79个专业点。
而早在2015年底,上海就出台了《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提出“一队变多队”,将高等院校按人才培养功能区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四大类。上海表示,将以此为基础,以“合并组建”、“调整撤并”等方式优化高校布局结构。
不止停留纸面,已有地方在合并组建院校上迈出步伐。2016年,原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上海金融学院两所地方财经类院校合并组建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进行适度的布局调整是地方政府高等教育发展的正常现象。”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张端鸿告诉财新记者,目前,各省都出现了一些培养过剩、质量不高、需求不旺、就业不理想的学校和专业,“确实需要进行一些调整”。
张端鸿分析,未来各地对高校的布局调整,“合并、分立、重组都有可能”。
各地调整大学布局各因所需
“仅凭浙江大学是无法从根本上缓解优质高等教育服务极度短缺的现状。”据媒体报道,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教授在日前举行的浙江省两会上提议,浙江应花更大力气新建、重组、共建若干所高水平大学。
罗卫东表示,浙江优质高等教育服务极度短缺的现状自浙大四校合并以来一直存在,并且“随着居民家庭对更好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矛盾日益突出”。
在湖北两会上,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周应佳也建议,整合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水平较高的地方高校,使其“强强联合”。而目前湖北地方高校“低水平办学多”“投入分散,低效运行”。
张端鸿分析,各地地方高校合并设想近日密集出现于公共视野,原因也在于,上一轮高校布局调整主要发生在部属高校和省属重点高校间,而一些地方性专业性院校的调整相对滞后。
中国高校的上一轮大规模始于1998年,由浙大等四校合并开启大幕,范围涉及数百所高校。包括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都是“合并潮”产物。
张端鸿分析,未来部分专业性太强,但人才培养缺乏基础学科支撑的院校,“可能会寻求纳入综合性大学”。
部分大学多校区发展,“大而全”,且各校区已基本形成独立办学体系,整体捆绑的管理幅度和管理成本都不经济,“就需要考虑拆分的必要性”。
而还有一部分高校在异地办学,格局已初步形成,校本部实施有效管理难度大,“或许就有必要启用重组方式”,张端鸿表示。
但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卢晓东告诉财新记者,目前各地对大学的布局发展规划各异,广东和深圳积极投入发展高等教育,“北京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市属高校)地理布局”。
行政计划推动导致后遗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财新记者,辽宁、湖北对高校的调整主要针对地方本科高校,包括独立院校、民办院校。原因或在于上一轮高校合并多是“行政计划推动”的结果,“效率很高,却产生一系列后遗症”。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校合并潮,“主要解决的是条块分割、办学效益低等问题”。同时,一批学校选择合并,则是为了增加学科、扩大体量,“跻身985、211工程”。
当时的高校合并未起到“1+1大于2”的效果,熊丙奇指出,“合并之后貌合神离的高校还不少,内耗严重”。
例如,母体学校向独立学院收取高额管理费,还有高职(专科)升格为本科,将发展规模作为办学追求,大幅增设专业。“随着生源减少,这些高校办学缺乏特色,面临严重的生源危机和生存危机。”熊丙奇表示。
“距离上一轮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已经十多年过去了。”张端鸿指出,相应于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地方的高等教育发展明显落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无显著改善,而中端资源已明显过剩”。
“双一流”建设或掀投资热
进行“教育”,均出现辽宁和湖北两省文件中。调减省属高校或与各地未来对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变化有关。
湖北的“双一流”计划提出,到2020年,要力争使10所以上大学进入全国百强,至少5所大学列入国家层面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1月23日正式出台的《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将通过合并重组优势特色鲜明、发展前景广阔的省属高校资源,建设面向辽宁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内一流大学和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
包括湖北在内的22省份均在近几个月内公布了“双一流”建设计划,据汇总统计,已提出经费保障的11省,计划投入的总额已达400亿。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是继“985工程”“211工程”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研究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为建一流大学,都采取了向精英大学倾斜并且以“重点建设、项目主导”为主要投入模式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
此轮大学重点建设,各地表现踊跃。根据湖北公布的“双一流”建设的财政支持计划,未来,湖北将统筹中央、省和武汉市等市州现有对高校的教育、科技、人才等专项资金,“向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倾斜”。
《2015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湖北全省高等学校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达248.9亿元,地方高校为110.5亿元。随着“双一流”建设计划推进,地方高校的账面是否改写?
湖北是高教强省。公开数据显示,129所在湖北地面的高校,有2所原“985”高校,7所“211”大学,其中7所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这些学校有望冲击“一流”。
“新一轮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已经提上议程。”张端鸿指出,此后相关政策应兼顾公平和效率,“例如国家财政应扶持后发地区兴办优质高等教育,在引导过剩的高等教育资源到后发地区办学上,也要有一些政策”。此外,还需对过去高校规模扩张产生的“不经济”等问题做针对性引导。
此外,张端鸿还提醒,整合科研院所和高校院系的做法值得探索,但两者学科办学定位存在较大差别,不宜为了集中优势争“一流”,“而成为一种地方政府实现自身‘政绩’的歪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