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于2014年开展的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8029.15万亩,与上一轮相比减少近3000万亩;东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稀缺;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已基本开发殆尽
原图 “经过多年持续开发利用,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后备资源稀缺甚至枯竭,在省域内实现占补平衡越来越难。”国土资源部地籍管司副司长(副局长)冯文利,12月28日在国土资源部召开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图自东方ic
【财新网】(记者 黄姝伦)“经过多年持续开发利用,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后备资源稀缺甚至枯竭,在省域内实现占补平衡越来越难。”国土资源部地籍管司副司长(副局长)冯文利,12月28日在国土资源部召开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国土资源部于2014年开展了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汇总结果显示,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8029.15万亩,与上一轮相比减少近3000万亩。其中,可开垦土地7742.63万亩,占96.4%,可复垦土地286.52万亩,占3.6%。
结合当前水资源利用限制等条件分析,当前可供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数量有限。全国近期可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仅3307.18万亩。其中,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940.26万亩,零散分布耕地后备资源2366.92万亩。近六成耕地后备资源(4721.97万亩)短期内不适宜开发利用。
耕地后备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冯文利介绍,从区域分布看,耕地后备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新疆、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等5个省份后备资源面积占到全国近一半,而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11个省份之和仅占到全国15.4%。
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方面,集中在新疆(不含南疆)、黑龙江、吉林、甘肃和河南等5个省份,占69.6%。而东部11个省份之和仅占全国集中连片面积的11.0%,每省(市)平均不足10万亩。
此外,冯文利强调,主要分布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集中连片后备资源,受生态环境制约大。本身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稍有不当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严重后果。
大规模土地开发利用不再适用
与2000年至2003年的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相比,冯文利表示,本轮调查评价结果显示,当前全国耕地后备资源减少近3000万亩,“从总量上看相差不大,但耕地后备资源内部构成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同口径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减少了8183.77万亩,减幅达到74%。全国仅黑龙江、河南和贵州等3个省份同口径较上一轮有适当增加,其余28省份均在减少,其中北京、天津、江苏、福建等10个省份减少幅度超过90%。
“随着多年来土地开发,大部分成规模的连片耕地后备资源已经被开发为耕地、园地、林地等”,冯文利说,“前期容易开发的后备资源大多已开发,当前再继续全面推行大规模土地开发利用的工作基础已经不再具备”。
据土地变更调查统计,2002至2014年间,全国未利用地开发为耕地3177万亩,开发为园地317万亩,开发为林地2506万亩。
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多年重大开发项目实施,耕地后备资源大多数呈零散破碎,占后备资源总量64.7%,且分布较为广泛。从图斑分级看,后备资源总面积中图斑面积小于300亩占近30%,小于100亩的图斑面积占到近20%。
冯文利提出,零散破碎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成本较高,“大规模开发利用方式已不能适用这部分后备资源,应以综合整治为主要途径”。
对于下一步的应对措施,冯文利介绍,一是保护优先,继续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二是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时序;三是分类施策,切实提高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四是创新手段,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