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泽远 北京报道
中国原商业部部长、福建省原省长胡平昨天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胡平被认为是中国改革派高官,上世纪八十年代担任福建省长期间,胡平和另一名改革派官员、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一起,推动为企业“松绑放权”,引导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扩展。
胡平曾长期在福建从事经济工作,历任福建省计委主任、副省长,1982年任常务副省长,代省长,1983年至1987年任福建省省长。1988年,胡平出任商业部部长兼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1993年,胡平任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
胡平主政福建期间,福建创造了若干个全国第一,包括修建第一座国际机场;第一个引进最先进的程控电话;成立中国第一家民用航空公司。
在主管商务部时,胡平提出发展期货市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粮食储备设施建设。《闽商文化研究》杂志曾在2018年刊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访时任福建省省长胡平》,其中提到,尽管在福建推动“松绑放权”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胡平仍是义无反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1991年,胡平提出推动“中国经济市场化,市场经济中国化”。
他认为,中国市场经济应该有私有经济的地位,政府要为私有经济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1994年,他在深圳提出新的企业家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同年提出要实现“产业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胡平指出“改革开放有一个梯度推进的过程”,不断在向纵深发展。
在《改革开放亲历记——胡平访谈录》一书中,胡平指出,中国历史上出现邓小平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不是偶然的。青年时期的邓小平留学法国,“亲身体验过西方的生活”“看到过西方经济发达的景象”,这是产生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因素。
胡平在书中强调,为了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邓小平始终主张“不争论”,扎扎实实地搞建设、促发展,这是邓小平理论与众不同的独特品格。
对于当年有人担忧“开放会不会亡”,胡平认为,首先要解决民主问题,根据本国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政治制度,加强党内民主,推进基层民主,正确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其次,要解决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问题,进而解决全民族精神支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