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今天(8日)在第十届财新峰会上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其实是个“早产儿”。他透露,中国原本并没有打算在2010年、2012年左右就开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后出现流动性不足,导致许多国家必须扩大本币使用,因此中国就与韩国、哈萨克、阿根廷、马来西亚等国开始采取本币互换方式支援贸易与投资结算,以缓解流动性问题。
据新浪财经报道,目前担任中国金融学会会长的周小川回忆,当时的提法叫“支持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与投资中的使用”,后来才从更高层次提出“人民币国际化”。
周小川说,“我觉得它(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可能有一些大台阶的出现,这些大台阶的出现:一个是危机,危机会造成一种特别的需求,人民币国际化也是危机提供的机会。”
“还有一个可能性,如果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发生什么问题,就给其他的货币原来缓慢的发展提供一个不同的机会。这里也包括主要储备货币的国家是不是会过多应用金融制裁。一制裁了,别人就想着用别的货币,不光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设想,也取决于外部整个的环境。”
周小川在演讲中还表示,当今世界建立主要央行间协调机制的需求正逐渐显现。他认为,“在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新科技的管理方面,全球央行应该有一个协作机制,特别是主要央行、特别是涉及到储备货币协调,以使得全球金融系统更加稳定。”
周小川指出,过去全球化程度不高,各国金融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没有那么大,货币政策主要是针对本国的价格水准、金融稳定、经济增长、就业等目标,但现在情况正慢慢发生变化。
基于三方面原因,周小川认为,应加强全球央行间的协调与合作机制。首先是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他举例,美国联准会开始降息,随后全球就有多个国家跟进,这是因为全球间联系紧密,共同行动就有必然性。
其次是资本流动。周小川指出,过去IMF总体倾向于不要为资本流动设置过多障碍,以提高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但金融危机后,IMF开始提出资本流动问题可能需要重新讨论,因为如今跨境贸易和投资水准比以前大为提高。
第三个原因则是基于最近出现的数字货币,对于全球性金融基础设施的冲击。周小川指出,数字货币一开始就是试图解决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特别是跨境支付方面的弱项,但同时也提出问题:这样的基础设施该如何管理?全球主要央行应发挥哪些作用?特别是今年6月Libra白皮书发布后,已经出现很多这方面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