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在强调两岸文化相通性的同时,其差异性也不可忽视。(互联网)
人们在提到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文化关系时,首先想到的词汇可能就是“同文同种”,意思是说两岸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两岸的人民在人种上都是华夏民族。从历史的和宏观的视角来看,两岸“同文同种”的说法并没有错。但若细究文化的涵义,特别是结合两岸的现实,“同文同种”之说就有粗枝大叶之嫌了。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因而也众说纷纭的概念。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考证,全世界对文化的定义竟有500多个,并且也不存在一个权威的定义。晚清以来的中国知识界曾把文化区分为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并认为观念是核心,制度是支撑,器物是表征。美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是指这样一个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简单地说,文化就是作为社会的人或人群的存在方式。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运行需要政治架构、经济体系、衣食住行等层面的支撑,那么表现在这些层面的价值观念、组织法则、行为模式、器物用具等要素,就可以构成中观或微观意义上的文化,如政治文化、社会文化、企业文化、饮食文化等。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相对易变的要素,属于文化的浅层部分。价值观念、制度体系、历史传承等相对稳定的要素,属于文化的深层部分。在同一个文化体系中,浅层文化由深层文化所决定,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深层文化的特征。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与区隔既是正常现象,也是必然现象。即使在同一个文化共同体内部,也会存在不同的次区域文化或亚文化。例如,中华文化范围内还有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岭南文化、台湾文化、客家文化、藏区文化等亚文化。
如果按照与国家权力核心的距离远近,把广义的文化进一步区分为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我们就会发现,目前两岸在这两个层面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差异、甚至冲突。
在政治文化层面,大陆建立了以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为基本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个制度在成立之初主要以苏联的政治制度为蓝本,在中苏关系破裂后越来越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同时在某些方面也带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烙印。而台湾地区的政治文化自1949年以来经历过一个曲折复杂的变化过程,其中糅合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日本政治文化和欧美政治文化,目前主要体现为全面普选、多党竞争、分权制衡等。
两岸各自主流(或由官方主导的)意识形态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等政治价值观的理解,也存在明显差异。在两岸关系方面,两岸政治文化差异突出表现为在国家认同、制度选择等方面的政治对立。我们甚至可以说,政治文化的差异与冲突,是两岸文化差异与冲突的核心部分。
在社会文化层面,两岸差异突出地表现在社会管理体制、民众行为模式、特别是文明素养等方面,这些差异有时也会激化为冲突。
大陆社会管理体制的一大特点是在执政党领导下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大陆社会虽然也存在许多社团组织,但它们都要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党的领导。在台湾,社会自治模式已日渐成型,成立各类社团组织的门槛很低,导致台湾社会存在大量的民间社团,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实现了高度自治。
在民众文明素养方面,去过台湾的大陆民众多数都会对台湾民众的公共文明素养表示赞赏,但大陆民众在这方面常遭诟病,以至于大批陆客赴台后产生许多不愉快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和被炒作,实际上就是两岸社会文化差异与冲突的表现形式。
当我们强调两岸同文同种、同属中华文化时,实际上我们只是说它们的本源都是中华文化。由于两岸的分治与对立,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岸经历了不同的命运。现在的大陆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先后吸收了苏俄和欧美日等外来文化的多元文化,并经历过“文革”和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的洗礼。
现在的台湾文化也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先后吸纳了荷兰、日本、美国等外来文化的多元文化,并经历过“文化复兴”、本土化、民主化和“去中国化”等风潮的浸淫。也就是说,即使同样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几十年来两岸对中华文化的主观认知、具体政策、保留与变革的程度也有明显差异。
由是观之,我们在强调两岸文化相通性的同时,其差异性也不可忽视。文化差异在特定条件下会涉及到在一系列大小事务上的是非对错标准,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必然会带来更大范围或更高层级的冲突。
大陆近年来提出要实现两岸人民的“心灵契合”,笔者的理解就是要试图打破两岸文化差异的藩篱,通过相互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与包容,实现文化和人心上的相通。而两岸“融合发展”概念的提出,更像是为走向“心灵契合”设计的实践路径。只是其最终效果如何,有待历史来检验。
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