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间
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本周去世,震动华人世界。他学贯中西、才华横溢,文化地位毋庸置疑。但在大师安身立命的香港,有关他身后的炽热讨论,其实没有停留在他的文学成就,他对政治的参与,也是一大焦点。
有年轻网民惋惜叹说,他一路写作远离政治就好了。但若去看看查老(金庸本名查良镛)的简历:出生在江南书香世家,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6至1948年在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修读国际法;1948年被《大公报》派驻香港后,1950年赴北京到中国外交部求职,结果因为身为“受过国民党教育的地主后代”,关卡重重,才放弃、返港。这看起来像是一个满足于把自己关在书斋里写小说的人吗?
金庸早年在左派报章工作,承认自己曾对中共寄望很深,但大概也因而对中共建国后的一些表现感到失望,其父亲查枢卿1951年就是在家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枪毙。他1959年在香港创办《明报》后,“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坚持批判性的爱国立场,文革期间更几乎天天发文炮轰中共当权者,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被香港左派阵营严批为汉奸走狗,甚至受到死亡威胁,一度避居新加坡。
不过,文革结束后,金庸政治上便开始“回归”,1981年在北京见邓小平时更表示父亲的命运只是改朝换代之际的悲剧,他的小说自此在中国大陆解禁,1985年更成为香港基本法草委会政制小组召集人,负责设计香港九七回归后的政制发展与民主进程。他和另一名草委查济民1988年提出极度保守的“双查方案”:立法会分三届发展到半数直选,特首由800名选委选出,至第三任特首任内才举行公投,决定下来的特首、立法会是否普选、全面直选。
也就是说,香港要回归至少10年后才考虑普选特首、全面直选立法会。金庸因此被部分港人指责为“香港民主罪人”,更有学生跑到《明报》报社外焚报抗议。
不过,当年也任草委的民主党大老李柱铭日前受访时承认,从香港目前民主进程停滞的情况回看,金庸的方案其实充满远见及智慧,他甚至指金庸是他和已故民主派元老司徒华以外最愿意为香港人争取民主的草委。
亲北京报章《香港商报》日前盛赞金庸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和回归后的政制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
实际上,香港回归后的特首、立法会选举安排虽然遵循了“双查方案”循序渐进的精神,方案里关键的一点——公投决定是否普选特首与全面直选立法会——却是没有写进基本法的。
金庸那一代知识分子在国难中成长,家国情怀浓厚,另一方面,他也深知政治的界线,凡事会考虑官方的接受能力,摸到高层的底线,却无法突破。北京对香港普选特首、全面直选立法会怀抱警戒心,才是真正难解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