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前同事落马 山西原副省长张平出新书(3)

时间:2018-08-09 09:3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人物记事

《重新生活》的主题,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反证了清除腐败根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当贪腐者及其亲属家人褪下光环,融入普通生活时,他们所面对的生活,则是千千万万普通百姓都在生活着的生活。他们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去适应和承受,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真正精彩的人和故事,远远没有进入自己的创作范围和文学构思”

“政事儿”:书中很多场景与某些现实中发生的案例相似。这些细节,有参考真实案例吗?

张平:这是个细活儿。比如一个双规前的宣布内容,我就询问了十几位纪检书记和多名纪检监察工作人员。每一个用词都必须严格规范,必须合乎双方的身份和当时的场景,合乎纪检条例和有关规定。还有纪检委对违法违纪嫌疑人实施的住所搜查,这里面涉及纪检条例和法律规定多方面的常识与知识。

非常难,一句话一个行为常常要查阅很多资料,所有的言行举止都须在法律和规则框架内,否则就是问题,就是出格,就失去了作品的真实感和严肃性。

这也正是现实题材十分难写的一个方面。现实题材描写的都是大家熟悉的事物,必须一丝不苟、认认真真,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含糊。

“政事儿”:你在后记中说,“没想到小说能写成这个样子”,“起笔时,不论人物还是情节,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你设想中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张平:文学创作,因人而异。有的作家写作,更富于冷静和理性,事先有成熟的样稿和详细的大纲,然后不慌不乱,有条不紊地开始创作。而有些作家则相反,有个开头、结尾和故事,就大笔一挥,哗哗哗哗地写下去了。我大概属于后者,而这种写作方式则需要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大量的素材占有。《天网》、《抉择》如此,《十面埋伏》、《国家干部》也是如此。

《重新生活》的开头是几经修改才定稿的,特别是一开头对市委书记立案审查的现场宣布,是根据很多朋友的建议加上去的。

“政事儿”:2015年你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曾谈及这部正在创作的小说。它在现实中有原型吗?

张平:说实话,这部作品,还真没有直接的原型。因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和事不少。还需要找什么原型?平时耳朵都听起茧子了,只要你想写,尽可随手拈来。

而真正精彩的人和故事,还远远没有进入自己的创作范围和文学构思。这也需要冷却、沉淀,需要理性思索,需要不断地取舍和判断。

有人说了,以你的经历,应该写一部能够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性作品。我想我现在肯定还没有这个能力,也肯定不具备这样的积累,但我会向这个方向努力。占有素材和熟悉生活只是第一步,如何取舍,如何权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我们真不希望让这么多重大而悲壮的生活素材留给下一代去描写。对一些年轻的作者,我常常给他们说,要想成名快、读者多,就写现实题材吧,当代重大的关注民众、关注变革、关注社会进步、关注历史变迁的现实题材。

唯有这样的作品,才会给社会带来积极效应,给人民带来希望,给社会带来信心,为时代留下印证。当代作家中,需要有一批这样的作家。

“让领导干部都能放下身段,真正成为百姓中的一员”

“政事儿”:通过这部作品,你希望传达出什么?

张平:珍惜反腐得之不易的成果,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让我们的领导干部都能放下身段,真正成为百姓中的一员。为了老百姓的福祉和利益,没有什么放不下、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作为地方主要领导,首先你是否知道当地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老百姓能承受得起吗?你身边的孩子有失业的吗?有外出打工发不了工资的吗?有上不了大学的吗?有看不起病的吗?你的亲戚里,有幼无所学、老无所养、住无所居、病无所医、老无所获的吗?

像老百姓一样的生活,真有那么难吗?如果真的很难,甚至无法承受,那我们所说的一切,老百姓还会相信吗?我们又能用什么取信于民?

“政事儿”:也就是说,领导干部如果远离百姓的生活,就不会真正体会到百姓的甘苦?

张平:对。只有体会到百姓的甘苦,才能真正下决心去解决老百姓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这也是我这部小说所想表达的主题之一,不知道能否让领导干部们有所触动,有所思考。

“政事儿”:在现实生活中,公众也更关注落马官员本身,而对其亲属、家人所面临的舆论压力、社会问题等,少有关切。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张平: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公正地说,这也是社会和文化自我净化的一种机制和功能。一个人之所以轻易不敢违法犯罪,他首先考虑的是家庭和儿女。上有老下有小,他得为这些人负责。

即使如今已经进入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对这些人一视同仁,他们的工作、学业和求职都不应该受到影响。但一个人违法犯罪,必然会殃及家庭和亲人。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会因你的罪错付出昂贵的代价。

“贪贿成为文化时,危害的绝不仅仅是下一代、下几代”

“政事儿”:在后记中你提出了贪腐文化,会危害几代人甚至更长久。如何理解贪腐文化对社会的冲击?如何消除这种影响?

张平:腐败侵蚀的是人心,侵蚀的是人的道德、思想和人的行为准则,侵蚀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髓。

当贪贿成为一种文化存在时,必然会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沉疴和桎梏,要清除它,须付出更沉重的代价,更持久的岁月,更惨痛的努力。

它危害的绝不仅仅是下一代、下几代,一定会更长久。我以前说过,一个池塘里钓出一两条大鱼,那是鱼太贪吃了。假如一个池塘死了一片一片的鱼,那可能就是水质有问题了。

道德和文化重建是重要的因素,但关键还是制度的健全和建设。如何巩固反腐倡廉的成果,如何让反腐永远在路上,最终成败还是靠制度。只有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全民反腐、制度反腐,才有可能让大面积腐败行为得到有效根治。所以重拳反腐,功德无量;重整纲纪,国之大幸。

撰稿/新京报记者 何强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校对范锦春

赞一下
(1)
33.3%
赞一下
(2)
66.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