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孙政才当年的小学体育老师张树皆等介绍,上小学时孙政才个子就高,性格平和,甚至有些腼腆,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的中学是在荣成上的,离家远了,他就一直住校。那时他家里条件不好,每个周末要回家背干粮和咸菜。但他总比其他同学早回校,抓紧时间学习。
《五龙人》村志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和“同所有的成功者一样,他成功前面付出的是辛劳的汗水”来评价孙政才的“成才”,并以此激励村里的后生们。
村志里还收录了关于孙政才勤奋学习的典型事例:为了备考研究生,1984年的寒假,孙政才是在学校图书馆里度过的。数九天,夜深时寒气逼人。为了御寒,他披着大衣,再用毯子包着腿和脚。
这里说的是孙政才在莱阳农学院(现为青岛农业大学)读大学时的事。实际上,在莱阳农学院还有一个更经典的例子,一直在师生中传为美谈。
在读大三期间,孙政才与一位辅导教授一起搞小麦品种实验,不慎将一个粉笔头丢失在做过土壤成分分析的试验田里。在常人看来,区区一个粉笔头丢在田里没啥关系。但严格的教授认为,它会改变一部分土壤的成分结构,就有可能影响一颗或几颗种子的发芽、生长,进而影响到整个实验的效果。于是,教授要求孙政才将试验田认认真真地再翻一遍,无论如何要找到那个粉笔头。尽管孙政才身强体壮,但等他找到那个粉笔头时,已累得大汗淋漓、腰酸背痛。然而,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这件事的意义,对孙政才的教育和影响却非常深远。
风格·机遇·差额票
孙政才在北京顺义区(原顺义县)的经历是不能不提的重要一段。
1997年,根据中央人才选拔计划安排,北京市决定派孙政才到郊区县政府任副职,至于去哪个区县,可以自己挑选。
“孙政才选中了顺义县,这说明他的眼光很独到。顺义县的特点是农业基础好,这可以好好发挥他的专业特长,而且顺义县的工业很多,工业发展在整个北京市的区县中也很靠前。”虽然已过去数年,顺义区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对孙政才依然印象深刻。他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他(孙政才)当时提出了加快顺义县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并要求各级部门简化审批手续,优化流程,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这实际上是他一贯的风格,办事不拖泥带水,效率很高。”
孙政才上任不久,正赶上顺义撤县设区,工作千头万绪。但在孙政才分管的领域里,就像在自己的试验室里做实验一样,“运用严谨的理论和科学的统筹方法”,将每一件事安排得井井有条,高效而成果显著。当时,顺义一些机关人员私下里亲切地称孙政才为“孙有才”。
突出的成绩和较好的口碑,让孙政才在几年的时间里连连高升:从副县长到区长,再到区委书记。
然而,孙政才的“爆发力”也许才刚刚显现。2002年,北京市委常委改选,按照差额一人的规定,市委将的孙政才增为候选人。当时外界并不看好孙政才,认为他可能只是充当“差额票”的角色。因为孙政才当时只有39岁,而且当年2月他刚刚从区委副书记、区长晋升为区委书记,实在太“嫩”了。不成想,选举结果大大出人意料,北京市的党代表们“偏爱”高学历和做事果敢的孙政才,竟然将一位原市委常委给“差额”掉了。半年后,孙政才出任北京市委秘书长。
2006年12月,机遇再次青睐这位“有准备的人”,离开农业老本行近10年后,43岁的孙政才再次回到自己熟悉的农业领域,被任命为农业部部长。来源:澎湃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