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是今年两会上,极少数敢于接招记者临时“喊问”的省部级大员。
“我们满怀必胜的信心。”
中共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看了看抛出提问的记者,让她有机会把问题说清楚,接着在全场的等待中,以这一句简短干脆的回答,为天津代表团的开放日活动划上了句点。
几秒钟前,从记者区里喊出来的问题是:“李书记!天津怎么迎接十九大?”“有没有信心做好反腐?”最后表述的是:“跟我们讲一下十九大,你有信心吗?”
这不是一道事先“安排”的问题——在人大代表团的媒体开放日上,被“安排”提问现象越来越普遍,一些没有被“安排”的记者干脆以“呼喊”的方式直接抛出问题,但换来的往往也是被问高官的沉默。李鸿忠是今年两会上,极少数敢于接招记者临时“喊问”的省部级大员。
而他的回答虽然指的是天津“满怀必胜的信心”迎接中共十九大,但在记者听起来,这话也暗含着李鸿忠本人在十九大后更上层楼,成为政治局委员的“信心”。
按照中共现行的架构,25人的政治局里,北京、上海、天津这三个直辖市的一把手各有一席,这意味着去年9月从湖北省委书记任上调到天津的李鸿忠,已提前拿到一张在十九大后进入政治局的“入场券”,这是他“信心”的理据与底气所在。
今年61岁的李鸿忠大学时期学的是历史,他在文革后期(1975年)当过插队知青,文革结束后,于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
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沈阳市政府办公厅秘书处任干部,三年后任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秘书,服务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铁映,同年随着李铁映进京出任电子工业部部长,李鸿忠也调任电子工业部办公厅秘书。1988年,他被调到广东省惠州市,这一去就在惠州工作了12年多,从挂职副市长,到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
与走“快车道”的政坛红人相比,李鸿忠那12年的仕途发展不算快,这或许与李铁映在中央失势有关,同时也说明在1990年代的政坛中,他并无特殊背景加持,与高层主流并没有关系。
2001年以后,李鸿忠顺途开始平顺,先后升任广东省副省长、深圳市委副书记、书记;2007年后调任湖北省,2010年12月升任湖北省委书记。
2010年曾有“抢笔事件”
正是在2010年3月,李鸿忠面临政治生涯中的一次危机——他在北京参加两会时,因“拿走”了一名女记者的录音笔(之后归还)成了自由派知识分子的众矢之的。不过他同年年底被提拔为省委书记,可见“抢笔事件”并没有影响中央对他重用,这应该与湖北的经济发展取得成就有关系。
不过,昨天的人大天津代表团上,记者很幸运地不用再听到这类歌颂词。但一句话带过以后,官员们就集中讨论具体问题。其他团组里的情况也一样,这有可能是人大开幕隔天后,高层警惕到吹捧与个人崇拜的风险,下令大家收敛、节制。
在昨天的开放日上,李鸿忠集中谈京津冀协同发展这项中央赋予天津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强调需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超越一省两市的行政区划,实现区域内公共服务一体化;要“自扫门前雪、兼管他人瓦上霜”;谈到交通联运,他自嘲地称专家是专业的,自己是搞党政的,是“业余”的,最重要的是,他接了记者临时抛出的问题,也给了响亮的回答。
李鸿忠其实是一个有特色的官员,虽然他的争议不少,但“特色”在中国官场中也是一种稀缺产品,从这个角度看,外界对李鸿忠印象也许可以更多元、丰富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