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会静观 台湾凤梨争端

时间:2021-03-14 07:1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台海局势

中国两会静观 台湾凤梨争端

中国

特稿

刚刚结束的“两会”是中国年度政坛大事,也是外界观察北京战略与决策思路的重要窗口。

比起高调出手推动香港政改,今年决策层对台湾议题的表述显得更为低调谨慎。两岸关系还是北京关注的重点吗?

中国高层在两会上释放的信息,为未来台海局势发展埋下怎样的伏笔?

中国“两会”(全国人大、政协年会)开幕之际,大陆对台湾凤梨(新加坡称黄梨,大陆称菠萝)的禁令风波正闹得沸沸扬扬。出人意料的是,两岸议题并没有在今年两会期间引发热议。

大陆主管台湾事务的中共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3月4日在阐述今年政协工作重点时,对台湾问题着墨不多,仅称会加强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团结联谊,就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等开展调研协商。

中国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两岸问题时说,要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高度警惕和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和去年相比,今年的报告虽然重提“九二共识”,但过去多年来报告中都提及的“和平统一”在去年“神隐”后,今年依旧缺席。这引发舆论猜测,北京是否逐渐放弃“和平统一”选项,未来更有可能通过非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

也有学者指出,大陆对台政策其实和过去几年没有实质区别。由于对台政策连续性强,不太可能通过一两次会议就出现大幅变动,除非发生像香港反修例风波那样的特殊情况。

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王信贤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解读,中共今年纪念建党百年,明年又将举办关系到领导班子换届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二十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都以“求稳”为主,今年两会的对台表述也遵循了这一基调。

李克强在周四(11日)的总理记者会上重申,大陆对台大政方针是坚持“一个中国和九二共识”。此前两天,大陆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外交部记者会上,批评民进党政府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王信贤指出,后一种表述压缩了九二共识的诠释空间,两会上的表述更有弹性,凸显决策层在涉台问题上措辞谨慎。

相比两会期间的表态,王信贤认为,汪洋去年10月在大陆纪念台湾光复7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更清楚地展现北京的态度。汪洋当时强调:“台湾问题但凡有一线和平解决的可能,我们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大陆会做到仁至义尽。我们不愿看到台海开启战端,但绝不是害怕战争。”

对于台湾问题没有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在中美关系发生巨变的背景下,大陆在台湾问题上要更加小心。此外,大陆当前各种难题成堆,中美战略竞争,东海、南中国海岛礁争议还没有缓解,如果涉台问题处置不当,有可能对大陆周边区域安全形势带来更颠覆性的影响。

两会期间大陆官方最强硬的对台表态,来自外长王毅。他在记者会被问及如何看待中美和两岸关系时说,海峡两岸“必然统一,也必须统一”,这个趋势“不会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坚定不移,我们有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

王毅强调:“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没有妥协余地,没有退让空间。”

朱锋认为,王毅的讲话既表明大陆不会因为美国干预而放弃统一的决心,也反映出北京虽然对涉台问题有军事斗争准备,但主要还是为了遏制“台独”,不会轻易走到这一步。尤其在拜登政府上台后,两岸局势对大陆更为有利的背景下,大陆采取军事冒进手段的可能性更小。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祁冬涛则对本报记者指出,近年来台湾越来越远离大陆,靠近美国。今年两会北京在台湾问题上的论述越来越简单,是因为大陆意识到现在不是“促统”的好时机,更重要的是“反独”。因此在表述上比较低调,但在台面下做了很多工作,例如通过凤梨禁令向台湾施加经济压力。

“凤梨议题在台湾看来是政治针对,但大陆的提法就是单纯的虫害,因此在两会期间没有讨论的必要。”

在台湾吵翻天的凤梨议题,在大陆两会上基本没有提起。这一冷一热的反差,不仅展现出北京低调处理台湾议题的意图,同时也凸显大陆对台湾的影响举足轻重。

北京近年来的惠台政策收效欠佳,不仅没拉近两岸距离,在大陆也不断遭民间质疑,国台办甚至被网民戏称为“促独办”。面对舆论质疑,北京虽未有明确表态,但突然封杀台湾凤梨,意味着大陆或将以“大棒”取代“胡萝卜”,推出更多经济制裁措施,警告台湾蔡英文政府不要在“台独”方向上走得太远。

朱锋认为,大陆对蔡英文政府已不抱太大希望,“与其大加批判,不如‘凉一凉’,两会的对台表述基调也反映了这一基本政治决断。”

两岸关系背后是中美关系

中国外长王毅在“两会”期间的外长记者会上,就两岸课题向美国新任总统拜登喊话,敦促拜登政府“充分认识台湾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彻底改变上届政府“越线”、“玩火”的危险做法,慎重和妥善处理涉台问题。

王毅也警告,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没有妥协余地,没有退让空间。

这番措辞强硬的发言,反映出在大陆看来,两岸关系背后是纠缠已久的中美关系。在大陆低调求稳、台湾也深知两岸实力悬殊的情况下,美国成为台海保持和平还是走向冲突的最大变数。

拜登的前任特朗普频频祭出“台湾牌”对大陆施压。即使在拜登就职前两周,特朗普政府还宣布解除台美交往限制,并派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克拉夫特访台。虽然克拉夫特最终并未成行,但这个举动仍加剧了两岸的紧张局势。

特朗普执政后期拿台湾大作文章,也令蔡英文政府感受到“越线”的危险。为缓和事态,台湾外交部长吴钊燮去年9月表态称“目前不寻求与美国建交”,民进党创党大老邱义仁也放话“除非疯了,才会推台独”。

学者:拜登上台后局势对台湾更有利

中华亚太菁英交流协会秘书长王智盛向本报分析,特朗普政权末期的台美关系异常紧密,但引发大陆对台高度不信任,台湾也担心“不知道会被拉到哪里去”。拜登上台后的局势对台湾其实更有利。

“拜登延续了前任政府对台的支持政策,同时他的政策又相对稳定,让大陆更放心。陆美台目前都有‘求稳’诉求,为解冻两岸关系提供机会。”

中美两国本周将展开高层战略对话,蔡英文也一再表态称希望促成两岸对话,似乎预示着两岸寒冰即将融解。

祁冬涛指出,历届美国政府的对台政策都从属于其对华政策,特朗普在任时大打台湾牌,是出于遏制中国的动机。相比之下,拜登对中国的定义既是对手,也是合作对象。蔡英文政府为了配合拜登的对华政策转变,也大幅调整陆委会和国安局的人员布局,由熟悉两岸问题的老将接任,当前形势变化更有利于北京。

他分析,拜登政府会把主要精力用于处理内政,北京在为明年的“中共二十大”做准备,现在开打对陆台美三方都是弊大于利,维持现状还是最佳解决方案。因此,台海近期不太可能擦枪走火,即便爆发类似中印边境的冲突,各方也有谈判解决的空间。

祁冬涛同时研判,两岸局势短期内不会明显缓和。“北京的底线很清楚,台北必须接受‘九二共识’,否则只能是继续紧张,只是紧张程度不一样。”

朱锋也认为,蔡政府会坚持避谈“九二共识”,并将继续配合美国遏制中国大陆,利用中美竞争制造更多政治活动空间。虽然两岸短期内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但也难以迎来“春暖花开”。

尽管台湾在中美博弈中获益的机会在减少,但作为中美间最敏感的议题之一,台湾问题仍可能成为中美冲突的导火索。这取决于接下来中美关系的走向,以及美台之间的互动。美国还在等待重打“台湾牌”的时机,大陆则已放眼更长远的目标。

历届美国政府的对台政策都从属于其对华政策,特朗普在任时大打台湾牌,是出于遏制中国的动机。相比之下,拜登对中国的定义既是对手,也是合作对象。蔡政府为了配合拜登的对华政策转变,也大幅调整陆委会和国安局的人员布局,由熟悉两岸问题的老将接任,当前形势变化更有利于北京。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祁冬涛

学者:稳定台海局势 大陆信心越来越足

随着中国国内冠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中国政府为今年经济设下6%的增速底线,不仅展现出它对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信心,也预示着它将加速缩小与美国之间的国力差距。

中美实力日趋接近,也让中国大陆对解决台湾问题更加自信。汪洋在两会上与全国人大台湾代表团讨论时说,台海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风险挑战不可低估,但“主动权和主导权始终在我们这一边”。

朱锋分析,汪洋的讲话体现出大陆在遏制台独和稳定台海局势方面的信心越来越足。这个信心来自大陆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时间在大陆一边,未来主动权越来越大,统一的代价越来越小。”

由于中国经济复苏早于美国,英国智库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CEBR)本月预测中国经济总量2028年将超越美国,比此前预估提前五年。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也把2028年,视为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节点。

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维森认为,大陆在那之前就会出手解决台湾问题。戴维森上周告诉美国国会,北京正加快在亚洲取代美国军事力量的步伐,并可能在未来六年内入侵台湾。

但在受访学者看来,2027年对北京来说为时过早,它既没有贸然出手的必要,也还承受不了要为此付出的代价。

王信贤指出,大陆政府已经设下2035年的发展目标,如果在2027年就对台湾出手,不仅阻碍自身发展进程,也会招致国际社会反弹。一旦美国和日本介入,即便北京最终取胜,也会是“惨胜”。

学者:北京当前最重要的是保持战略定力

他进一步解释,虽然大陆经济体量不断逼近美国,但在军事和科技等领域的实力还有较大差距。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科技等产业与国家战略安全挂钩,凸显中国在这些领域还可能受美国钳制,不能掉以轻心。

“对大陆来讲,除非这几年内发生触犯它底线的事,例如台湾宣布独立,或是美国承认台湾的主权地位,否则它有必要这么急吗?”

祁冬涛也认为,等到大陆经济和军事实力基本赶上美国时,以何种方式拿下台湾都不是问题。当前北京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战略定力”——这也是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上任后反复强调的一个词。

祁冬涛说,只要中国继续稳定发展,拉近和美国的差距,就能证明中国不会在国际竞争中失败。反之,美国干涉台湾事务的代价越来越高,出手时的顾忌也会越多。“再过15年,美国和台湾可能会逐渐接受新的世界格局,也会试图寻找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

相比不断缩小的中美实力差距,陆台间的实力差距则与日俱增。台湾经济总量在90年代初期曾是大陆的四成多,但去年仅占约4%。

王信贤指出,北京过去寄希望于台湾民众与政府,现在更多是寄望于自身发展。如果不受美国等外力干扰,这将是代价最低的解决方法。“真的到了那个时候,两岸关系由谁主导就不言自明了。”

尽管当前国际局势发生巨大变化,中国高层坚持认为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两会期间两岸关系议题遇冷,折射出在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当下,北京不愿被台湾问题消耗过多精力,而是要继续把握发展机遇,最终通过发展解决台湾问题。

而在王智盛看来,台湾并非全然被动。他指出,去年全球“芯片荒”之际,台湾半导体总产值跃居全球第二,让世界看到台湾的科技实力。台湾的防疫成效也促成与澳大利亚和捷克等国的医疗合作,开辟另一条与世界联结的渠道。

“疫情以来的意外收获,让台湾更深刻地意识到要跳出陆美台格局思维框架,在世界版图上找到自身价值和定位。台湾要找到一条不被美陆所左右的发展道路,成为世界不可或缺的一员。”

赞一下
(3)
60%
赞一下
(2)
4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