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登及
美国高官近期接连访台,解放军则派遣军机多机种多批次越过“台海中线”,台军频频升空拦截驱离,地面火炮雷达不仅跟监,飞弹也进驻若干市区阵地实施警戒。为此两岸政府相互批判“破坏现状”与“没有中线”,两军人员则放话““后果自负-废话少说”,生动地反映两岸严重交恶的现况。
虽然北京由外交部发言人出面否定“中线”的效力,但“否定”行为本身间接说明了“中线”的历史存在,“且曾保障台海稳定的实况:听来是不是很熟悉?其实“九二共识”今天的尴尬处境也完全相同:它原是一方片面提出,在互动磨合过程逐渐变成默契,然后默契被提炼成概念(包括订出经纬线)。时过境迁后,先是一方认为不再合用,最后因不再能发挥作用稳定双方关系,终于只能成为某段时间的“历史事实”。
细加比较,九二共识在制度化方面还略优于台海中线。何以言之?1992年之所以能启动功能性交流,甚至陆续签署23项协议,原因不是“九二共识”这个后人黏合的四字箴言,而是胡锦涛、贾庆林后来追认的两岸“各自现行规定”,亦即马英九“主权互不承认、治权互不否认”的定位,也即是蔡总统两次就职演说“持续遵循”宪法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红蓝绿交集。这个权宜交集是台独必须决心冲破的最后钢网,也是和平逼近最后关头的终极红线。国民党党纲与中共全代会报告曾载入九二共识,只是对交集的占有与追认而已。
相形之下,大陆军机侵扰引起舆论对“中线”的好奇多过“九二共识”。不分蓝绿,公众已逐渐明了位于国际水道上的这条虚线没有制度化、没有法理依据、更不是来自两岸自主磨合的产物,而是1954年美国协防后单方面划设,还隐含华府的双重吓阻:吓阻解放军出海,也警告台军美国协防的界线。
类似二战后美国带头创设的众多国际制度,“美国例外”不受自己创制拘束的情况很多,台海中线亦然。1970年代中期前,空军执行美军任务不仅穿过中线,还深入中共内陆侦察核武试验。华府联中制苏以迄90年代,台美虽不再侵扰大陆领空,但闽浙沿海十数里之外,仍是台军占据优势。此后大陆崛起,美国敦促,两军始尊重中线。
但特朗普上任后加强加密对大陆东、南沿海抵近侦察,包括上海、广州外海与南中国海,媒体称仅今年即超过千次。美方既然不请自来,大陆亦无须照例。大陆军机台海越线,与其说只是为了扰台,不如说是藉抗美练兵,“中线”遂黯然失色。
幸运的是,今年李克强在人大的工作报告没提九二共识,汪洋两天内赶紧补讲回来。国民党改革委员会曾传出搁置九二,引来陆媒批评。即在日昨国台办又于官方微博推出“九二共识答问”,有保留地间接肯定当年海基会第八案“坚持+各表”的主张,可见九二共识的命运略好过海峡中线。
大陆军机越线是崛起后军力增长趋势使然,一如当年台军越线,但如果和统仍是首选战略,战术上仍有自制空间。反覆叨念九二共识,有论者以为是大陆引用反分裂法前网开一面,但从不给华府选战藉口,从中欧谈判搁浅、从中日关系诡谲,从RCEP谈判艰苦前进,从这些大局来看,北京没有超车特朗普,演出十月惊奇的理由。
九二共识与海峡中线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互动双方特定时空下,综合实力和战略目标磨合的产物。之后虽然时过境迁,如果战略目标仍有交集,默契的路径依赖效果仍能持续一阵,让双方在找到新的平衡点前,维持最低限度的和平。
不过也要务实地承认,九二与中线不像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可单靠实力维持;它们也不像三八线,有停战协定明确规范军事行动。两岸实力不对称快速扩大,海峡中线已比中印实际控制线更难维持;两岸政治交集流失,九二共识情况虽略好过中线,也濒临名存实亡。
其实北京并没有越过抛弃这些制度的临界点太远,台湾朝野无论是提出“新瓶”还是要改良“旧酒”,应该为防务争取一些时间。
(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