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520前夕 两岸互踩剎车

时间:2020-05-16 23:5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台海局势

台湾《中国时报》发表社论文章称,两岸关系不断朝统独对撞方向加速疾驶,但520前夕最后关头,双方不约而同踩下剎车。这究竟是巧合,还是互有默契,不得而知。不过,剎车踩得非常及时,对两岸人民终究是好事。

先看中国大陆,蔡英文总统当选连任后,大陆民间舆论的武统声浪上升,疫情期间民进党种种作为被贴上“趁火打劫”和“以疫谋独”标籤,武统指数更是节节飙升。危机时刻,以乔良、戴旭为代表的军方传统鹰派,先后发表重要文章,虽未放弃武统论,却以冷静的态度深入解析中美的实力差距和大陆所处的国际环境,认为目前武统时机不宜。北京重申对台大政方针,火药味虽有,但没到喊打的地步。

再看台湾,民进党去年打香港牌、反一国两制,尝到胜选甜头,今年又藉疫情玩民粹,博得近年最高的民意支持度,大陆则非常担心绿营“趁势谋独”。不过,独派520前夕推出制宪公投案却被冷淡对待,蔡政府和民进党主流明白切割,不留情面。蔡易余等民进党立委抛出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修法,直接被民进党党团总召柯建铭“打枪”,蔡易余自讨没趣黯然撤案。陆委会副主委邱垂正14日进一步正面表态,表示过去4年以来,政府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以及其他法律处理两岸事务,未来立场一贯坚定。

未来法理台独风险更小

危机升高之际,双方一踩剎车,剑拔弩张的氛围就会缓解。隔空叫价也好,懦夫游戏也罢,但对底线心知肚明,关键时刻知所节制,两岸关系还是有改善的空间,至少不会继续恶化。

就台湾而言,这个空间指的是“法理台独”,也就是废弃中华民国宪法,以新国家替代中华民国。“法理台独”在台湾社会是很边缘的,解读民调可以发现,反中、拒统固然有一定的民意支持度,但不是社会共识;反对制宪建国、认同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则是台湾社会的深层民意。换句话说,大陆《反分裂国家法》画出的红线,与大多数台湾人认知的红线虽不全然相同,却有重迭处。

其次,从蔡英文、民进党和独派的关系切入,有三个角度可以观察:一是蔡英文和去世的独派大老史明情同父女,但她本人并不认同法理台独,也不认为正名、制宪、建国是身上的十字架。二是今天的民进党已经转型为中华民国体制内的执政党,台独只剩下选举动员的选票功能。三是民进党的下一代接班领袖,如郑文灿、林佳龙、黄伟哲等,两岸立场都相当务实,身段也远比历任民进党领导人柔软。因此,未来4年乃至更久,法理台独的风险反而更小。

就大陆对台政策而言,判断两岸关系恶化中仍有改善空间,是因为大陆看似“咬牙切齿”的对台言论背后,对蔡英文的两岸主张,态度其实已有若干松动,仔细研究大陆近期最新对台的“权威声音”就可以得知。

4年前,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中承诺,以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当时北京经过一番内部折衝、权衡之后,定调为“未完成的答卷”。其后有大陆专家解释,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虽有一中内涵,但蔡只是以暗示或迂迴方式表述,未来如何执行,却留下太多想像空间,企图蒙混过关,北京无法接受。

结果4年过去了,正当各界猜测此次520演讲是否重提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时,反倒是大陆官媒先跳出来解释!新华社连续刊登对台署名文章,其中一篇作者李晓兵,不仅在文中直接提“中华民国宪法”6个字,还强调这部宪法“于1946年制定,1949年被带到了台湾”。就在该文刊发的2天前,《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月谈》也直言,“《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是将两岸关系定位为一个中国框架下的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

强制性统一的压力仍在

新华社、《人民日报》在同一时间先后刊文,主动把《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解释为具有两岸同属一中的内涵,这在过去大陆对台论述中极罕见,更何况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早就把绿委删除“国家统一”的举动称为“一小撮台独分裂分子”所为,没有扩大到整个民进党或蔡政府。如果把这些陆方对台表态和官方言论联系起来解读可以发现,当下北京不仅不会动武,还给蔡政府改善两岸关系留出空间。

不必幻想大陆会改善与民进党政府的关系,在善待赴大陆投资、工作、求学、生活的台湾人之余,大陆将会在外交、军事、经济上加重挤压台湾的力度,以创造“强制性统一”条件。对抗绝非唯一选择,如何聪明化解压力是蔡政府第二任期的真正挑战。

赞一下
(33)
38.8%
赞一下
(52)
61.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