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湾《经济日报》社论
台湾行政院苏院长日前宣布针对低收入民众补贴1万元现金,结果引发各地乡镇区公所挤满了想申请补助的人潮,显见在这一波疫情中,低收入家庭受到很大的影响。另外,近期也不时听到很多知名的饭店和餐厅结束营业,台湾经济开始走下坡是显而易见。如今台湾疫情已经趋缓,政府应考虑放宽规定,让经济活动可以逐渐恢复正常,让许多中小企业可以有生意做,以及让中低收入者尽早恢复工作。
生命安全重于一切,因此控制疫情当然是政府的首要任务,但是到底应该要控制到什么程度,才能完全开放所有的经济活动?事实上,台湾已经连续20多天没有本土个案,这段期间的确诊案例都是来自于境外,意即台湾本土应该是相对安全的。未来如果可以让所有入境人员都立即集中检疫14天,隔开所有来自国外的传染可能,台湾人的活动限制是不是就可以有更高程度的开放?
同时,由于国际上的疫情还没有结束,我们与境外不免仍有人员往来,因而未来还是很可能不时地出现境外移入的确诊个案,我们又应在何时才能完全开放国际经济活动?也值得商榷。
另一方面,台湾人对于外出及经济活动的需求,势必会随着管制期间的拉长而变得愈来愈强烈,也就是说,政府的管控也会变得愈来愈难。尤其对许多企业而言,也许二、三个月的生意不好,还可以撑一下,但若随着时间持续拖长到四、五个月,可能就撑不下去。基本上,疫情管控下的经济成本,会随着期间拉长而增加,而且是抛物线式地上升,包括结束营业的厂家和失业的劳工都可能大幅增加。
台北市长柯文哲是很务实的市长,前不久曾经说过:“防疫与经济应该取得平衡。”这里说的平衡应该是说,如果疫情很严重,当然防疫管制要多一些,经济活动少一些;反之,如果疫情相对平缓,管制就应该少一点,经济活动就应该多一点。问题在于两者间该如何拿捏?或者是由谁来决定?
最近几天已经有些改变,包括中华职棒决定开放部分观众进场,以梅花座的方式安排座位。另外,德甲足球也可能在没有现场观众下开打。这些都是某一种形式的开放,而且都与各国疫情和缓相关。当然,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关在家里太久了,大家都希望能早一点解禁,或是参与或观看某些重要活动。
逐步开放各项活动,既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日常的经济来源更是重要考量。民众和企业也许可以忍受短期间的禁令,但是时间一长,企业的现金流可能就会出问题,即使政府提供纾困,但部分企业也许会因为觉得解禁期间遥遥无期,不如直接歇业,损失会来得少一点,如此一来,失业率就会继续攀升。
现在看来,国际疫情在短期内不可能立即消除,对出入境的禁令和管制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解禁,可以想见,在短期内不太可能会有大量的旅客来台,因此观光和旅游业还要面对一段很长的萧条期间。未来要支撑台湾的观光、旅游和餐饮业,最重要的途径还是要透过增加台湾消费来带动。
因此,政府若能早日开放台湾相关管制,或者是在兼顾防疫的考量下,透过主动的宣传,带动各种消费,如观光、旅游和餐饮等,相信对于活络台湾经济、提高商家收入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都会有很大的助益。我们觉得只要整体经济能够活络起来,中低收入者就有机会获得工作与收入,对于政府纾困的需求自然就会减少,这应该才是最佳的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