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报》社论指出,民进党赖清德等人最近接连喊出“不要投小党”的口号,包括台湾内政部次长陈宗彦都公然违反行政中立,告诉新住民“票投小党是浪费”。执政党提出这样的诉求,不仅缺乏器度,也是有损民主精神之举。但民进党敢如此打压小党,除了企图继续独霸立法院之外,也是看准多数小党缺乏独立性格,甘愿扮演其附庸及侧翼,才会如此嚣张。
此次立委选举,共19个政党提出不分区名单,候选人数多达217人,双双破了纪录。但最后,能有多少政党跨过得票门槛分配到席次,恐怕屈指可数。追根究底,小党难以在蓝绿两大政党之外站稳“第三势力”的位置,除了门槛的限制,小党欠缺主体性恐怕才是最主要原因。这次,就要看民众党能否突破魔咒。
以上次大选为例,共有十八个政党提出不分区立委人选,最后除蓝绿两党外,仅时代力量和亲民党跨过5%的门槛取得席次。事实上,蓝绿两党相加仅获七成许的选票,亦即“不选蓝绿”的选民将近三成;但选票分散后,无法凝聚成有意义的第三势力。以时代力量为例,当年趁着太阳花学运后势而起,取得了五席立委;但进入国会后,却一味扮演民进党侧翼的“小绿”,凡事跟着“大哥”的脚步走,变得毫无自主性。甚至,在黄国昌试图发挥监督力量揭发“国安私烟案”后,反而导致林昶佐、洪慈庸两立委不满而退党。如此角色模糊,时代力量的特色便丧失了。
在日前举办的政党不分区立委辩论上,这样的荒谬场景仍处处可见。例如,时代力量的代表仍把焦点对准国民党猛烈攻击,甚至把近四年发生的弊案推称是国民党时代种下的因。这种“不监督执政党、却监督在野党”的演出,完全是角色错乱所致。再如,“绿党”的代表在会上不提环保,却大谈主权问题,甚至将之与少子化挂钩。如此脱轨的演出,究竟如何凸显“绿党”本色?这样旗帜鲜明的“小绿”,又如何吸引选民支持?
最可议的是,2016年和绿党共组“绿社盟”共同提名的社民党,这次直接被民进党收编,其创党主席范云被排入民进党不分区第三名。一个政党的主体性沦丧至此,再谈什么监督或政党区隔功能,都是空话。社民党的名义,只是被当成“侧翼”话筒,用来帮民进党美化论述罢了。
在民进党完全执政的三年多,许多施政集专断、反民主、反法治于一身;但其侧翼的“小绿”们多半默然不语,甚至公然帮它围事。时力揭弊“私烟案”,固然值得称许;但黄国昌近来猛攻韩国瑜岳家的砂石场,国有财产署并配合开挖,无非在帮民进党打击对手罢了,在现场其实一无所获。时代力量的退潮,与它的投机性格不无关系。这种表现,当然不足成为第三势力代言人。
内政部次长陈宗彦说出“票投小党是浪费”、“应集中投给民进党”的谈话,固然违背行政中立并引人反感;但证诸众“小绿”竞扮侧翼的跟班行为,不也印证陈宗彦所言不虚?倒是喜乐岛联盟最近批评政府的“来去总统府住一晚”活动,花公帑行销总统,是“把国家当蔡家”,还算有监督火力。
上届有三成选民选择把政党票投给蓝绿以外的政党,显示民众对于“第三势力”有所期待,希望有人制衡两大党。这次选举,至少应该推翻民进党“完全执政、完全滥权”的现况,那么,政党票的选择就变得愈发重要。今年新出马的民众党,未来能否站稳“独立政党”的脚步,即备受关注。
小党若要扮演“关键少数”的力量,一须先确立政党的主体性,不要沦为大党的侧翼;二要强力监督执政者,不可“差别性监督”。如此,小党才真正有能力在蓝绿之外,成为民众的第三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