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颜色经济圈”如“另类政治隔离”

时间:2019-12-06 21:2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台海局势

香港明报社评文章称,香港社会撕裂加深,政治凌驾一切、凡事只问蓝黄,彷佛才是“理所当然”,有人因为政治立场感到被排斥,有人投诉因此失去饭碗,有人更将生活每一部分都当成政治表态和斗争手段,大谈要建立“颜色经济圈”。香港是自由社会,每人都有自由选择权利,然而自由之花要健康茁壮,必须有包容尊重的土壤,多年来香港赖以成功之道,就是兼容并蓄,左中右任君选择,有得拣亦容许拣,硬以黄蓝定分界,是另类政治隔离主义,有违香港核心价值,开文明倒车。政治是众人之事,需要对话沟通,当政治俨然变成宗教信仰和教条,只会令社会和解变得愈来愈困难,对香港完全没有好处。

泛政治化变本加厉 “颜色经济圈”添对立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香港社会泛政治化,当然不是一时三刻的事,不过反修例风暴确将这一情况推至前所未见的高度。一般而言,“泛政治化”是指本应无关政治的领域,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把政治相关因素牵扯进来,由此衍生的状况林林总总,有时是处事不符人情常理,有时则是作出有违相关领域专业的决定。

在台湾,“泛政治化”问题屡惹诟病,例如民进党一遇“涉陆议题”,哪怕是经贸文化交流,乃至大学学历承认或赠予大熊猫等,经常被指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事事不必要地赋予太多政治意涵,做出不符人情常理又或有违相关领域专业的决定;国民党方面,亦有人批评该党在野时经常“为反对而反对”。

类似的趋势,近年在香港也相当明显,立法会议事堂上,意气之争无日无之。今年6月反修例风暴爆发后,泛政治化情况更是变本加厉,并且不断向社会各领域蔓延。过去数月,不时有人投诉因为政治立场遭排挤,甚至被公司“逼走”、“清洗”;另一边厢,有人则鼓吹将日常生活每一环节,都化为政治表态平台,衣食住行无不变成政治斗争工具。诸如“黄色经济圈”等说法,正是这种泛政治化氛围之下的产物。撇开政治术语和文宣包装,所谓“黄色经济圈”,一言蔽之就是呼吁支持者光顾政治立场相同的商户,杯葛他们眼中的“蓝色商户”,打击政治敌人。

香港是自由多元社会,每个人光顾什么商户、看什么媒体,都是个人自由,就算背后搀杂了个人成见,也是当事人的选择。昔日市民阅报,左、中、右报刊任君选择,即使时移世易,来到网络资讯年代,情况亦没有变;光顾超市,有人觉得内地货价廉物美,有人对外国进口货更有信心、只光顾某些连锁集团,也是悉随尊便。每个年代,总有部分人政治好恶特别强烈,对某些看不顺眼的品牌予以抵制,甚至呼吁他人加入杯葛行列。当社会处于冷静理智状态,自然明白毋须事事政治挂帅,对于这类主张通常都是一笑置之。可是当前香港社会面对泛政治化狂潮,似乎已失去“政治免疫力”,无论黄营蓝营,都有人将日常生活中每一琐事,上升到政治斗争层次。这种不健康的氛围,只会强化社会对立,对香港是祸非福。

强迫站边违自由 政治隔离碍和解

有别于个别人士针对个别商户的杯葛,“颜色经济圈”是一场系统化、组织化的大规模集体杯葛号召,试图以“敌我逻辑”,强硬将社会切割,这不仅加深了社会撕裂,更将严重破坏包容尊重这一社会核心价值。过去大半个世纪,五湖四海不少人均以香港为家,原因不是他们全都有着同一政治立场又或宗教信仰,而是大家都明白,香港是一个强调尊重和包容的地方,同一屋檐下,大家可以和而不同,同桌食饭,就算政治、宗教背景不同,一样可以有讲有笑互相尊重,不会感到扞格,可是当前香港走向的,却是一个只讲政治、没有包容的社会。“颜色经济圈”概念背后折射了两个现象,一是社交媒体当道之下,人们愈来愈习惯围炉取暖,随着包容尊重这一核心价值崩坏,部分人为免人际关系起冲突,只求活在同温层,最好不要在“对家”阵营的生活圈子出没,这种情况其实相当可悲。至于第二个现象就更加危险。对于部分人来说,“颜色经济圈”不是为了回避人际冲突,而是要以标签手法向他人施压,试图逼其他人“归顺”,在政治上站到自己一边,这种政治操作,明显有胁迫成分,尤其是香港社会仍然处于暴力阴霾之中,被人贴上什么标签,随时关乎会否遭人肆意破坏。

做生意就是在商言商,实事求是,事事意识形态化 一定会脱离实际,容易作出错误判断。商户打开门做生意,大多希望广招四方客,不想分圈子;强人所难硬逼政治站边,本身就有违自由和尊重。当政治俨然变成宗教信仰教条,香港要实现和解将更难,各方需要想清楚,是否任由泛政治化趋势恶化下去,将社会推向“另类政治隔离”的不归路。

赞一下
(17)
73.9%
赞一下
(6)
26.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