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路透社
作者:沈燕
在北京纪家庙附近经营一家400-500平方米餐厅的刘老板,上个月刚刚对餐厅的经营风格作了调整,从东北味改成了川湘味,同时配合大力度的充值促销,仅一个月营业额接近以前三倍。
“能从疫情中活下来就是赢。”看着周边不停变换门脸的同业,刘老板对此深有感触。
的确,即将过去的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无疑是本年度最大的黑天鹅事件,放眼芸芸众生,无论是个人抑或是企业,能够在疫情罩顶的鼠年“平安活着”就是赢。只是当疫情改变了世界并带来更多不确定性时,预示着2021年依旧是个充满变数的坎坷年。
眼下,新一波全球疫情再度来袭,而疫苗的投入使用尚属星星之火,当疫情防控成为常态化时,如何确保对经济与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显然是对各国政府共同的考验。对于鼠年已经率先从疫情中抽身的中国而言,2021年又有哪些远忧近愁?
首当其冲,剑拔弩张的中美关系仍是2021年中国外部环境中最大的不确定性及风险源。
始于特朗普时代的中美贸易摩擦显然还将延续到美国新任总统拜登时代,而如何融化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之间的坚冰不仅是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考验,更是美国新总统上任后的难题。
惠誉评级近期就预测,美中地缘政治摩擦可能会持续,预计美国拜登政府将避免进一步的贸易紧张局势升级,寻求更为多边化的策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钟飞腾在全面解析拜登外交政策时,提到至关重要的“对华三条”:第一,美国将与其他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凭借占据全球GDP一半以上的分量,塑造从环境到劳动力、贸易、技术以及透明度的规则。
第二,美国对华将采取强硬措施,不让中国主导未来的技术和产业发展。第三,美国打算在气候变化、防核扩散和全球卫生安全等“中美利益交汇的问题”上与中国合作。
内忧外患挤压,复苏之路不好走
不友好的外部环境也使得中国承受更多来自外部的压力,尽管强调扩大内需,以内循环为主,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格局,作为全球率先步入经济复苏之路的中国本身亦面临诸多长短期难题及结构型矛盾的挑战。
上周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只是在扩大内需的道路上,面对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以及后疫情时代,受制于收入增长缓慢,消费需求远不及预期,如何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对低收入居民增加收入,提升消费能力,以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挖掘消费潜能,显然是中国需求侧改革方面重点关注的内容。
而供给侧结构改革作为一个长期的课题依旧要与现行体制机制改革配套进行,核心是释放企业活力,激发实体经济创新的动能,营造好的营商环境,同时要与服务型政府职能的转变相结合。这些伤筋动骨的改革显然并非朝夕就能完成。
此外,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未富先老以及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正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当延迟退休成为十四五时期要落地的举措时,如何确保政策的平稳落地显然也是对政府治理能力的又一大考。
另一个不得不防的风险则是:当疫情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双重挤压时,当企业债务违约率不断上升时,如何防范小事件可能带来的大隐患显然也是2021年防风险的重要内容。
在银行工作的张先生指着手中一叠企业名单无奈地称,“这些企业都已经找不见了,欠银行的钱也就成了死帐,今年情况特殊,上面的考核没有那么严苛,否则我们也都得丢饭碗了。”
一桩桩,一件件,当宏观的政策举措与微观的实体经济及个人相结合,当防风险与稳经济并重之时,确保政策的美意不跑偏,不仅考验政策制订的智慧,也要对政策执行力提出更高要求。
“我们就希望明年的大环境宽松一些,日子好过一点,婆婆妈妈的管理少一些,海外的订单多一些,大家的碗里都有饭吃。”广东东莞一家从事箱包加工的朱老板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