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路透社 作者:乔艳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张茉楠指出,伴随着全球大国之间核心竞争力博弈的上升,未来高科技领域保护主义色彩只会越来越浓、摩擦会越来越频繁,中美贸易冲突恐不可避免,这将倒逼中国加速向产业链高端推进布局。
她在接受路透专访时并指出,中美贸易战本质就是产业之争,是高科技之争,是未来之争。表面上看,美国是在搞孤立主义,但核心目的是为了重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建国际经济新的秩序,促使制造业尤其高端制造业回流美国。
至于总有人称中国政府要反制,张茉楠表示,所有的反制行为都是破坏性的,她认为未来即便未来中美贸易冲突加剧,中国政府也依然会欢迎美国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从大的趋势来看,无论中美之间还是美欧、美日,以及中欧、中日之间,现在全球大国之间的核心竞争力博弈都是在上升的,摩擦的范围和深度都是在上升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她称。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产业在进行重构,各个国家都在找寻自己的位置。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也不可能总是长期徘徊在低端,需要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需要向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的高端迈进,“这种摩擦未来可能常态化。”
张茉楠指出,美国针对中国的矛头从一开始的“贸易不平衡”,到后来的“对等贸易”,再后来则是知识产权保护、强制技术转让等 “结构性问题”,归根结底美国是要重构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以及全球格局,这是美国的长期战略。
欧洲方面也要保护自己的产业,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的警惕性有所上升,欧洲认为大国竞争在未来科技领域,欧洲有必要进行自我保护,保护本土技术,欧洲有必要实施全新的工业战略。
“未来的一个趋势就是在全球高科技领域保护主义色彩会越来越激烈,竞争摩擦会越来越频繁,不仅发生在中美之间,也可能在美欧、美日之间,因为各国都希望在全球未来科技领域获得更多主导权。”张茉楠称。
她认为,中国除了加快结构性改革,更重要的是全面确立“科技强国”和“创新立国”战略,加快进口替代,避免“断链”风险,并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实现价值链重构,加快同其他经济体双边、诸边自由贸易协定。
倒逼中国加速向产业链高端布局
张茉楠认为,中美之间即便不是在当前发生摩擦和冲突,即便中国与美国竞争力方面相去甚远,但随着中国不断向产业链的高端攀升以及竞争力的上升,也会在未来某个时段发生这种冲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因为美国总统会不会连任、或者换了新总统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她预计,如果美国继续加码,短期肯定对中国会有非常大甚至超乎想象的冲击,会有产业分流转移、对进出口以及国内外投资者信心都有影响,但中长期来看也是在非常明确的在给中国指明方向。
中国很多的产业升级是靠加工组装来镶嵌到全球的产业链当中,更多是在中间环节甚至低端环节来承接,如果美国强行切断产业链、改变中美之间原来合作的模式,那么中国就需要重新审视全球产业格局,将过去单纯依靠全球价值链模式向更加注重国内产业和市场需求的国家价值链( NVC) 转型,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推进中国向高科技、高端产业前进的步伐。
至于产业向东南亚的转移,张茉楠认为,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梯次性转移,不是恐慌性的转移,也是中国自身产业调整、产业不断更替的过程。
她并以日美贸易战为例称,美日贸易战打了三十多年。完全是沿着日本产业的升级一路打下来的,日本的确受到了极大冲击,但日本在贸易战期间加大基础性研发和技术的积累,至今日本在很多科技领域依然有非常大的优势,尤其是在原创和研发方面。尤为关键的是,日本在GDP(国内生产总值)徘徊不前的情况下,在海外建立了一个更强大、甚至超过GDP的GNP(国民生产总值)规模,这也是日本产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种表现。
“所以就看自己的选择,能不能在贸易战中做大做强本土产业,做大做强本土企业竞争力,做大做强高科技领域的实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必须要做的,无论未来如何变化,无论未来大打、小打、打或者不打,这个事情都让中国更明确自己的发展路径,”她说,“要把危机的负资产转化为正资产。”
从二战之后日美贸易摩擦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日美贸易摩擦的演变与日本产业结构升级有很强的相关性。从上世纪50年代的纺织品开始;6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由轻工业转向重化工业化,贸易摩擦的焦点由纺织品转向合成纤维和钢铁;70-8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由重化工业化转向技术集约化,贸易摩擦的焦点转向彩电、汽车、机床和半导体;9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由技术集约化转向信息化,贸易摩擦的焦点也转向了金融、通信等领域。
美国的目的:重构全球产业链、重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美国实际上是把关税当做打乱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工具,为什么会选择汽车和半导体“开火”?
张茉楠解释称,当前,特朗普政府发动全球贸易战,直击全球两大产业:一是汽车、二是半导体。这两大产品是国际贸易单品金额最高的两类产品,也是跨国公司最为集中、全球价值链发展最充分、国别链条最长的两类产品。
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总额17.44万亿美元,汽车占9%,约为1.57万亿美元。2014年全球半导体出口总额1.34万亿美元,占当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7%。正是通过两大产业链,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关税大棒,扰乱并破坏了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以及国际贸易的秩序。
尤其半导体产业是全球参与程度最高、产业链条最长、分工最细的一个产业,跨国公司占据着上游的主导地位。就中美双边贸易而言,美国对华半导体常年保持顺差,2017年顺差20亿美元;美国自华进口的半导体主要为美国企业生产的半导体在华组装测试封装后返销美国,主要的增加值(60%)仍来自美国,其余来自欧、日、韩、台;组装测试封装阶段的增加值只有10%。
换言之,美国对自华进口半导体征税,实际上是对美国本土半导体制造企业以及日、韩、台半导体制造企业征税。
如果美国真的是为了解决贸易部平衡,为什么要打自己占据优势、又都是顺差的半导体产业?张茉楠指出,如果说汽车全球价值链主要是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和美欧之间,那么半导体全球价值链中中国的分量则是举足轻重。中国是半导体产品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市场规模占全球32%),是美国企业的主要出口和销售市场(出口额59亿美元,实现销售664亿美元),并逐渐开始在全球半导体设计、代工生产和测试封装等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一方面通过汽车产业链与欧日韩之间展开贸易战,另一方面通过芯片、半导体与中国展开贸易战,但是这两大产业都不是美国有劣势的产业,而是有竞争优势但又认为受到威胁的产业。因此通过关税战和贸易战的方式,希望通过一种破坏性的重构,在全球产业链当中扩大美国自己的市场份额,强化美国绝对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在制造业高端领域,”张茉楠称。
她指出,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十多年里,全球就已经出现了经济泡沫化、虚拟化、空心化的苗头,而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的路线就是要振兴实体经济,切入点就是重塑全球竞争格局,通过全球产业链的调整,吸引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回流美国。
“表面上看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实际上是美国在对全球发动贸易战,背后是要重构全球产业链,服务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回归实体;而从国际贸易秩序的角度来讲,二战以后建立起来的基于多边贸易规则的秩序也要重构,”张茉楠称,“看起来好像美国搞孤立主义,但实际上是在重构新的国际秩序。”
她指出,原来全球是自由贸易,不同国家按照各自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和协作,但重构之后,各国的比较优势完全陷入混乱。而且现在产业链都是跨国的,如果所有的产业分工按照人为去设计,完全由政府主导,就会扰乱秩序,打破全球价值链、产业链,扭曲全球资源配置,扰乱全球资源和技术的流动。
张茉楠认为,从贸易到产业到供应链到技术,贸易战没有赢家。如果架空、甚或抛弃、摧毁WTO(世界贸易组织),各类碎片化的FTA同样会造成割裂性效应,导致现行国际多边秩序碎片化,影响不会比贸易战小,因为都是对全球价值链扭曲的配置。
“现在各国都希望回到WTO框架之下来解决问题,包括发达经济体关注的补贴问题、市场开放问题、结构性问题、争端解决机制问题等等,都可以在WTO框架下去只要是协商解决,而不是通过这种极端的摧毁性的对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破坏,我们就可以朝着共同利益去做大市场和利益蛋糕,”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