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贷社融好于预期难掩经济疲弱

时间:2018-12-13 07:5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财经评论

来源:路透社

在11月票据融资冲量支撑下,中国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明显好于预期,社融增速环比虽有所恢复,但存量增速则呈下滑态势,M2增速受财政支出支撑增速保持平稳。整体看信贷结构显示企业中长期贷款仍未改善,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疲弱不改,未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确定性加大,稳增长政策仍需策马扬鞭。

他们并认为,虽然货币政策仍需维持宽松节奏继续为经济增长提供助益,但是当前疏通货币政策疏导机制亦更为关键,包括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支出继续发力,以及宽信用政策疏通融资渠道共同发力仍为未来政策重点所在。

“11月信贷和社融均有所恢复,但企业中长期信贷偏弱,居民部门贷款仍在高位,随着房地产市场进一步降温,可能逐渐回落。总的来说,形势还不算尽如人意,货币政策应该会维持现有基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王洋认为。

他并指出,中美贸易摩擦不确定性大,明年外贸预计回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目前看,支持民企见效需要时间,短期还是要从基建发力。非标还在收缩,支持民企能否见效需要更多数据支持。

中国央行周二公布,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5万亿元,高于此前路透1.1万亿元的调查中值;当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符合路透调查中值为8.0%。央行数据显示,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2万亿元人民币,高于此前路透1.35万亿元的调查中值,比上年同期少3,948亿元。

西南证券宏观分析师杨业伟认为, 虽然11月社融同比跌幅有所收窄,货币增速暂时平稳,但这主要由短期因素所致,并不能掩盖实体融资大幅收缩的态势。ABS、贷款核销以及债市融资增加难以弥补表外融资和地方政府债融资收缩留下的缺口,实体融资继续偏弱。

他并指出,财政存款短期增加也难以持续支撑货币增速。实体信用和货币依然处于很弱态势,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亟需疏通。一方面,需要放松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升金融机构资金投放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放松对实体经济融资能力限制,提升实体融资需求。

中美贸易摩擦给中国进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在11月显现。连续数月高增长后,中国出口和进口增速均骤降至个位数且远逊市场预期,贸易顺差则攀升至年内新高。分析人士表示,这显示了内外需开始趋于疲弱,而中美贸易战导致的“抢出口”刺激效应也已减弱。分析师预计,进出口同时走弱可能会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外贸的总体格局。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多方需共同发力

虽然表面看11月金融数据好于预期,但是具体结构显示企业融资需求仍旧疲弱,表外融资继续萎缩,经济下行压力依旧严峻,未来货币政策宽松效果或极为有限,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同时,仍需要积极财政政策及宽信用政策综合发力。

“目前流动性充裕,如不进行降准和降息,当前货币政策空间已经不大,短端下行有限,政策着力点仍在疏通传导机制。即使货币政策更加放松,但资金依然很难流入实体。若盘活央行的流动性,只有财政政策更大作为,增加支出,扩大需求。在信贷融资和标准化债券融资的同时,适度修复其他融资条件。”财通基金固定收益分析师郑良海认为。

德国商业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周浩亦指出,目前整体的信贷增速还是相对比较平稳,并没有看出特别明显的放量;“年内降准可能性不是特别大,我觉得就这么几天了,也不会再降了,有可能明年才会考虑降准的问题。”他称。

中国央行原行长助理张晓慧撰文指出,要把握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边界和度,定向降准确实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货币政策毕竟还是总量政策,即便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会产生总量效应,过多使用结构性工具难免会与货币政策在总量上的把控产生矛盾。

对于未来,郑良海指出,当前中美贸易争端留下三个月的时间窗口,且中央经济工作会召开在即,预计会有更多稳增长、减税和纾困民企政策出台。

长江证券宏观分析师赵伟亦认为,信贷总量略增难掩总体融资需求的走弱,非标收缩趋势延续,信用收缩的滞后影响逐渐显性化。经济转型框架下,政策维稳与传统“稳增长”明显不同,不会通过“走老路”的手段全面刺激经济,而是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同、精准施策,围绕“补短板”、“增后劲”等领域,实现结构性发力。

中国商务部周二称,中国副总理刘鹤上午应约与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贸易代表莱特希泽通电话,双方就落实两国元首会晤共识、推进下一步经贸磋商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交换了意见。

中美两国元首此前在G20峰会期间会晤并达成共识,同意停止相互加征新的关税,双方就如何妥善解决存在的分歧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方案,中方愿意根据国内市场和人民的需要扩大进口,包括从美国购买适销对路的商品,逐步缓解贸易不平衡问题。

赞一下
(1)
50%
赞一下
(1)
5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