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证交所监管员--中国上市公司信披的“鹰眼”(2)

时间:2018-01-22 09: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财经评论

按现有规定,但凡重大资产重组项目,在材料公布后证交所均需进行事后问询。这份厚达175页的重组预案材料,由三位监管员组成的临时小组需要在三四天内给出初步问询意见。

在小组讨论会上,三位监管员分别从行业、法律和会计三个角度阐述他们眼中的疑点。一位有法律背景的监管员认为,该公司目前第一大股东在公告披露前两个月,透过某私募突击入股标的资产,有规避借壳上市的嫌疑。

因为若是公司现实际控制人不入股标的资产并参与本次重组,交易完成后标的资产达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上市公司股份将超过上市公司现实际控制人,从而形成借壳上市。证监会对借壳上市项目采取更为严格、等同于首次公开发行(IPO)的审核。

MSCI Inc138.25
MSCI.NNEW YORK STOCK EXCHANGE
+1.43(+1.05%)
MSCI.N
  • MSCI.N
  • 600556.SS

另一位具会计背景的监管员则提出,此次交易中,标的资产交易价格低于标的资产股东2015年自海外收购回来时的代价,有违常理,建议关注标的资产的资产质量变化,重点询问这两年公司人员、技术、客户等变动情况。

几天后,上海证交所向该公司正式发出有关重组方案的问询函,就规避重组上市、交易风险、标的资产经营及财务信息等方向提出15个问题,要求上市公司及财务顾问等作出书面回复,并召开媒体说明会。

“重大重组公告,对公司股价影响最大的时间,还是在方案披露后刚复牌的阶段。我们所做的,是希望风险和问题能在复牌前充分披露出来。”上市监管一部相关负责人说,通过询问和回复的过程,能将大量公司想要隐藏的内容暴露出来,有些不合规的重组可能也就夭折了。

**先治标后治本**

上海证交所目前已有近1,400家上市公司,去年沪市临时公告数量高达9万多份,这都需要上市监管一部的80多位监管员在第一时间处理或监看。去年一年上证所上市监管一部向上市公司发出的问询函和工作函达1,000余份,平均一天就有三四份。

监管员的工作时间是早上八点半前到岗,晚上加班已是“标配”,大多会在七点半后下班,最晚曾至凌晨三点。在本次交流活动晚上八点多结束时,还有一半监管员仍在伏案工作。

每个交易日下午三点半起,大批上市公司公告上网发布,意味着监管员一天的重头戏来临。监管员需要马上检看内容,迅速判断是否要求公司补充披露,并视情况决定公司是否需要临时停牌。

为了不影响上市公司第二天的交易,监管员必须把当天的公告当天看完并做出决定,这也是监管员们加班的重要原因。

有瑕疵的公告,往往与股价炒作有关。证交所作为自律组织,主要通过不断询问并要求上市公司公开回复,将公告背后的东西及时暴露在公众面前,届时炒作股票所需的信息不对称基础也就不存在了。

监看上市公司公告,只是监管员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他们还需要就存在问题的公告发出工作函和关注函,要求上市公司作出说明或整改,甚至还需发函地方证监局或证监会相关部门,请求协助进一步核查。另外,作为一线监管力量,监管员还需就监管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整理成备忘录、监管建议和专题报告等。

“规则再完备,还是会跟不上实践,这就需要我们勇于往前走一步。”一位监管员指出。

上证所上市公司监管一部相关工作人员指出,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工作,逐渐改变市场生态,助力市场环境从偏好概念炒作转向真正的价值投资,好的公司能够脱颖而出。

当然,不能否认,这一转变还需要很长的过程,也需要市场各方的共同参与。目前的监管工作是“治标”也是“治本”的开始。(完)

审校 张喜良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