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年轻“黄” 老年“蓝”是真的吗?

时间:2019-12-06 21:3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作者:郭文德

此次区议会选举最引人注目的两大特色,无疑是高达71.23%的投票率与民主派大胜建制派的结果,主流舆论甚至直接将前者说成导致后者发生的原因,可是如果我们比对今年各区议会选区的选民投票率与民主派得票率,却会发现两者相关系数仅得0.19,而上届2015年选举的同一组资料相关系数亦只有0.28,它们在统计学上都属于低度相关连系,可见一个选区选民投票率的绝对高低对于民主派得票率的影响并不算大。从现有的统计数据来看,真正更能促成民主派支持程度增加的因素,应该是各选区本身的选民投票率增长幅度才对。

由于2015年区议会选举有431个选区,而今年则有452个选区,所以先交代一下如何处理选区变化及其投票率增长的计算。对于被分拆的选区,我们会将旧选区的投票率摊分给拆开的新选区,例如深水埗元州及苏屋选区(投票率为46.26%)今年分拆为元州、苏屋两个选区(投票率为69.48%和74.57%),它们的投票率增长将分別算作23.22百分点和28.31百分点;对于被合并的选区,我们会将旧选区登记选民与投票人数重新合并计算,例如离岛长洲南和长洲北两个选区(投票率为45.80%和38.85%,合并计算为42.46%)今年合并为长洲选区(投票率为67.10%),其投票率增长将是24.64百分点。

经过上述处理以及撇除今年区议会新增的观塘安达、观塘安泰、屯门欣田和元朗洪福四个选区后,我们按理就能观察合计448个选区在过往两届区议会选举里的统计数据变化;碍于2015年许多选区是候选人自动当选或无民主派参选,实际能够对比投票率与民主派得票率增长关系的只有323个选区,透过这些选区的资料可以计算出两者相关系数为0.34,在统计学上有中度相关关系。这表示每当一个选区投票率增长愈高,民主派得票率即有机会相应增长,而非高投票率直接促成其支持度增加;此情况亦说明了过去的“沉默大多数”、今年的“首投族”是以支持民主派为主。

关于“首投族”的构成,许多人会说他们是以年轻人为主,这是因为大部份专家或学者的分析都认为选民年龄与其投票立场息息相关,像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高级讲师蔡子强与研究助理陈隽文于2017年研究前两届立法会选举的年轻选民投票模式,结论之一便是“年轻人对立法会选举的投票意欲,要远远高于区议会选举……愈年轻的人,愈会在选举中投票给泛民;相反,愈年长的人,却愈会投票给建制派”。不过,上述印象主要来源仍是随机受访调查结果,而非出自各选区选民整体年龄分布与投票立场的统计数据分析;尤其在近日有人呼吁刻意虚报资料干扰民调的情况下,这种抽样研究的局限性恐怕更见明显。

基于选举投票以不记名形式进行,官方当然不会备有各年龄层投票立场的统计数据,甚至连选民年龄组別的资料也是近几年才慢慢变得完善。2015年区议会选举后虽然很快公布了各区按年龄组別的投票人数,但是统计层级却仅止于18个区议会分区,欠缺其下431个区议会选区的细部数据;另一方面,政府自2016年起开始按照区议会选区列出选民各年龄组別的分布,在此之前同样只提供了按照18个区议会分区划分的数字。上述资讯缺失导致关于2015年以前区议会选举各年龄层投票情况的分析未能深入去到选区层面,直到今年我们总算有较充份条件检视各选区登记选民年龄与投票立场之间是否存在关连。

比对452个区议会选区里登记选民年龄组別比例与区议会选举两大政治阵营得票率,可以看到选区30岁以下选民比例与民主派得票率的相关系数约为0.13,选区40岁以下选民比例与民主派得票率的相关系数约为0.27,至于选区61岁以上选民比例与建制派得票率的相关系数约为0.18。三组比对在统计学上都属于低度相关而已,尽管个中尚未考虑各选区不同年龄组別选民投票率差异,但在今年区议会选举总投票率创历史新高的背景下,这些数字已经足以提醒我们选民整体年龄分布与其投票立场连系不算太强,故此大家应该注意別要过度强调两者关系。

赞一下
(6)
85.7%
赞一下
(1)
14.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